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13章13.1安全等级保护制度13.2信息流管理制度13.3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和专用产品管理制度13.4计算机案件报告制度13.5软件安全技术13.1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由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际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制定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将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五级:第一级为自主保护级,适用于一般的信息和信息系统;第二级为指导保护级,适用于一定程度上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一般信息和信息系统;第三级为监督保护级,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和信息系统;第四级为强制保护级,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和信息系统;第五级为专控保护级,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1信息保密安全等级1988年9月5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简称《保密法》),是我国目前还在使用的国家信息保密法规,其安全等级划分适用于计算机信息保密安全。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秘密事项。《保密法》的第八条对国家秘密的解释《保密法》第九条清晰指出,“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它的划分是国家秘密对于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重要程度。2人员安全等级《保密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秘密应当根据需要,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接触。绝密级的国家秘密,经过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保密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任用经管国家秘密事项的专职人员,应当按照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和人事主管部门的规定予以审查批准。”这些都是以法定形式出现的,行之有效的人员管理准则。在实际的计算机信息操作中,人员安全等级的划分主要表现在该人员对信息的访问能力和操作情况。借助访问的鉴别、控制机制等安全技术,可以控制不同的操作人员对系统的数据、功能之类等信息的读、增、删、改、复制等的操作能力。对同一信息,人员拥有的操作能力越高,则其安全等级也越高。13.1.2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的等级划分与计算机信息的安全等级划分有所不同,除了看该信息系统对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安全和利益的重要程度外,计算机实体本身的财产价值,岗位的重要程度等因素,也是一个划分的重要依据。金融电子化系统的安全等级系统安全一级系统安全二级系统安全三级系统安全四级系统安全五级系统安全三级存储、处理和传输秘密信息的金融电子化系统。该系统中信息一旦泄露或破坏,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金融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系统应能确保连续可用,不因局部的毁坏、故障、事故、差错造成系统效率的降低。系统安全四级存储、处理和传输不属于国际密级,但属金融业内部掌握、具有敏感性的金融电子化系统。该系统中的信息一旦泄露或破坏,会使银行、证券交易商、保险公司及其客户陷入困境,甚至造成损失,使其社会声誉受到损害,因此,系统应有对局部毁坏、故障、事故、差错在短时间内得到排除、纠正和恢复的能力。系统安全五级存储、处理和传输不属于以上保护级别的电子化系统。该系统的毁坏、故障、事故,可能会造成某些金融业务的停顿,影响某些金融业务的效率,但经济损失不大。13.1.3计算机安全等级D类:属非安全保护类,只一个级别。凡不满足其他各级安全要求的,皆属此级别。C类:为自主保护类,分为两级(C1,C2)。B类:为强制保护类,分三级(B1,B2,B3)。A类:为验证保护级,拟分两级(A1,超A1)。续上表13.1.4物理环境安全等级计算机所运行的物理环境主要是指计算机信息系统周边的环境,即计算机信息系统场地。我国国家标准《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9361-88)和《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2887-89)对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作了明确的等级规定。在《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中,把计算机房分为3种基本安全类别:A类:对计算机房的安全有严格的要求,有完善的计算机房安全措施。B类:对计算机房的安全有较严格的要求,有完善的计算机房安全措施。C类:对计算机房的安全有基本的要求,有基本的计算机房安全措施。2计算机房供电要求13.2信息流管理制度13.2.1信息流管理控制的相关概念信息的流动途径信息的流动方式有两种:信息存储在一些媒介上,如存在U盘里,手机上,再通过现代的通信方式或携带,邮寄,托运等,导致信息的流动;信息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导致信息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