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代汉语(真题)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十三人奉敕编纂的,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步字典。三十六字母:古代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这三十六个字母就是: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徹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審禅日,晓匣影喻。五音: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七音: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此外还分出一个半舌音和一个半齿音,所以又有所谓“七音”。《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年等编。这是一部韵书,而兼有字书之用,从中可以检查到隋唐时代字的读音和相传的训解,对阅读古籍和古代的声韵都很有用处。《广韵》一书分五卷,一四声为纲,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平声字多,又分为上下二卷。全书共分206韵,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共有26194个字。广韵用反切注音,以二字为一字注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它代表的是中古音音系。古音通假:所谓的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例如“跳蚤”的“蚤”代替“早晨”的“早”,“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十三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十三部经书。《五经正义》:唐人在总结潜热注解工作的基础上,由孔颖达等纂集成《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七曜(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干支: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朔、望、晦: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最后一天叫做晦。避讳: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隶书: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四库全书总目:清纪昀主编,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这部书是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的总目和提要。这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基本包括了乾隆以前属于四部范围以内的我国古代重要著作。在编纂的过程中,对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和只抄存书目的图书都曾编写了内容提要,放在书前。后来又把这些内容提要分类编排,单独汇集成书,成为这部《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斯库提要》。~共200卷,共收书目10254种,其中收入《四库全书》的3461种,存目的6793种。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类下又分若干小类;每大类和小类之前都有小序,说明这一类著作的源流以及所以分出这一类的理由,每类之后附有“存目”,即没有收入《四库全书》的书目,存目除介绍内容和作者等以外,还说明没有被收入《四库全书》的原因。并提:(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例如:“自非亭午夜分——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亭午不见月”)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称“”互见。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例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不能误解为“只在东方和西方种上了松树和柏树,只在左边和右边种上了梧桐树”;应理解为“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梧桐”。)18、合体象形:合体象形是画出与所象之物相关的事物,以利于理解和识别。相关事物的形体对于所象之物是多余的,但对于表示词义是必须的或有助的。(例如“页”字,本意是“人头”的意思,但图画中把它的身体也画出来了。其实身体画出来是多余的,但对于表示“人头”这个意思是必须的。)互训:甲乙两词相互为训,也就是同义词互相训释。(递训:一串词递相训释,也就是用几个同义词辗转相训。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也就是几个词用同一个词训释。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20、马建忠(1844-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太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