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业《卫生招聘考试之卫生招聘(文员)》资格考试必刷200题题库,word格式可自由下载编辑,附完整答案!整理湖南省蒸湘区《卫生招聘考试之卫生招聘(文员)》资格考试必刷200题题库大全含答案AB卷第I部分单选题(100题)1.原中宣部部长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________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自觉主动地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A:顾及B:惠及C:涉及D:波及答案:B2.国有资产本为全民所有,但如果管理不善、监督缺失,很容易为经营者控制,“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啃噬国有资产的硕鼠之所以________,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还不够明晰,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可谓________。私人的财产必须秋毫无犯,公家的财产更不能________,各种产权都应该得到完整的保护,只有产权保护制度装上了“铁齿铜牙”,“官仓老鼠”才会无所遁形。A:招摇过市一语中的随心所欲B:明火执仗一针见血奢侈浪费C:肆无忌惮切中要害顺手牵羊D:贪赃枉法针砭时弊损公肥私答案:C3.甲是某巨星的私生子,某报未经甲的允许报道了此事,使甲受到该明星“粉丝”的围观,并被人肉搜索,给甲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该报的行为()。A:侵害了甲的名誉权B:侵害了甲的姓名权C:如实报道,没有侵权D:侵害了甲的名称权答案:A4.甲男和乙女是夫妻,乙女因交通事故重度瘫痪,肇事方一次性支付给乙女伤残赔偿金100万元。后甲男与乙女离婚。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00万元属于乙个人财产,不得分割B:100万元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应当多分给乙C:100万元属于甲个人财产,不得分割D:100万元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应当依法分割答案:A5.在民事诉讼中,下列人员可以作为委托代理人的是()。A:人民法院认为不宜作诉讼代理人的人B:限制行为能力的人C:可能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人D:受过刑事处罚的人答案:D6.在清朝(),清廷颁布谕旨:“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最终废止。A:嘉庆年间B:光绪年间C:乾隆年间D:康熙年间答案:B7.在一线劳动的工人、服务人员或进城务工人员是我们“人民”中的大多数。大多数劳动者主要是通过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和用工单位的工资福利来感受社会制度的优劣。这部分人的利益不能得到保护,自然会产生某些不满情绪,积累越长,反社会的倾向就越强烈。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要化解不满情绪,避免演变成对抗性矛盾,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A:劳资关系是当代中国城镇最基本的社会关系B:和谐社会要追求社会公正C:劳动关系需要转型D:让劳动者享有尊严答案:B8.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举办权,这是该博览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A:世界遗产博览会B:世界农业博览会C:世界博览会D:世界园艺博览会答案:C9.王某拾到李某丢失的钱包,当李某向王某讨还时,王某拒不归还,二人由此形成的债权关系是()。A:合同之债B:无因管理之债C: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之债D:不当得利之债答案:D10.习近平主席在阐述党和国家的重要问题或者是重要讲话上经常引用儒家、法家、墨家的经典语句,下列名言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③②①答案:B11.甲放羊为生,一日发现羊群中多了一只小羊,数日均无人来问津,甲遂将此羊卖给了邻村的乙,获利500元。后小羊的主人丙在乙的羊群中发现了小羊,要求乙返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丙是小羊的主人,乙应将小羊返还给丙B:甲的行为属于不当得利,应返还取得的不当利益C:丙应当向小羊的拾得人甲主张权利D:乙是善意的第三人,甲和乙的买卖合同有效答案:A12.甲从乙处购买一批货物,向乙支付1万元定金,现乙拒绝履行合同,甲有权要求乙返还定金()。A:4万元B:3万元C:2万元D:1万元答案:C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A:山区发生地震就会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B:地震极震区的人首先必定感受到上下跳动C:地震崩塌的山石往往在山下形成地震湖D:地震造成地形的改变既有隆起也有下降答案:D14.甲将自行车没有上锁就放在楼道内;邻居乙知道是甲的自行车,为防丢失,代为上锁。此案中乙的行为构成()。A:无因管理B:不当得利C:共同侵权D:违法行为答案:A15.我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