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讲从教育到教育学(一)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2.教育学EducationPedagogy(二)教育学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1.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57)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创立了教育学理论体系首创了人本主义的逻辑起点自然适应性原则3.康德:演绎推理的方法4.特拉普:实验心理学方法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他建构了被后人竞相模仿的理论教育学体系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赫尔巴特学派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四段教学法、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四章教学机智的可能引发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思维当前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利用学习理论的成果促进教学培养硕士生开放的社会视野、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重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的培养。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和政治化(1957-1966)第四章教学机智的可能引发教师个人素质在开放、民主课堂上受到考验拓展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教、学:先教后学,先学后教(一)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着眼于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教学策略视野扩大,有社区和国家意识认识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性我国学校培养目标的沿革对学校的整体变革与发展产生积极效应(2)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梅伊曼、拉伊主要观点:研究方法与以往不同。(3)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德]狄尔泰、斯普朗格主要观点:与自然科学相对。(三)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了解与引进西方教育科学(1901-1919):赫尔巴特学说2.转向学习欧美(1919-1949):杜威其他国家:《大教学论》、《教育漫话》、《教育论》、《爱弥儿》国内学者:介绍、翻译、评述为主3.批判杜威,学习苏联(1949-1957)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4.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和政治化(1957-1966)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5.毁灭性破坏(1966-1976)6.在恢复重建中走向独立化(1977-至今)(四)教育学中的中外问题1.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2.反对简单化思维3.反对“脱离本土的思维”第二讲当代教育转型与教育改革(一)教育的发展历程1.非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2.欧洲中等教育的双轨制3.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变革1.全球化的特征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向外部世界开放全球化所引发的教育矛盾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与反传统2.信息化的特征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从“文字人”到“图像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慕课,翻转课堂(三)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转型性变革1.当代社会转型的趋势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固化社会的多元与断裂2.从近代型学校到现代型学校近代型学校的特色:工业化现代型学校的特色:全球化和信息化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终身教育文艺复兴对“儿童生而有罪”的批判通过学校教育养成个体积极的生命情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基本层面的结合层面不同时间的教案:课前教案与课后反思服从组织安排,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前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快速积累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展前面关怀生命,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以“生命”为本体性前提,以积极的关怀作为基本的行动方式。《湖南师范大学关于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试行)》:我国学校培养目标的沿革(五)学校培养目标的当代重建学生是具体的,学校教育要因材施教学习压力大,为缓解压力,有强烈地情感抚慰需要关怀生命,意味着当代中国学校以培育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主动健康发展的个体为己任。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杜威认为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适应:经验的改组与改造(一)当代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1.当代中国时代变迁对儿童的影响社会整体的角度社会运行方式的角度城市、农村的差异性社会核心价值的变化2.社区、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城市、农村社区对儿童的影响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过度关注;缺乏关注(二)教育视野中学生观的更新1.国外教育理论中的学生观儿童就是小大人文艺复兴对“儿童生而有罪”的批判卢梭认为儿童生来就是好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身上隐藏着一种生气勃勃的秘密杜威认为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适应: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德国的文化教育学派博尔诺夫:人天生是有缺陷的生物,人的未完成性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苏联的教育理论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2.当代中国教育理论中的学生观学生是人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3.学校中须建立的学生观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