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5文言、文学、文化——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着力点——以《病梅馆记》一文的教学为例江苏省惠山职教中心校:倪丽琴在新课程教学理念这下,文言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探索,但因为每个教师对新的理念理解不同,文言文课堂教学难免出现泥沙俱下的情形,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仍不乐观,尤其在职业类学校。一提到文言文,学生就好像有种钻到故纸堆里的感觉,充满心理障碍;而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以词语训练为主体,大讲“之乎者也”,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晰”,把文言文教学搞成了古汉语教学。而文言文中所积淀的古人灿烂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生僻难懂的文言词语,好一个枯燥了得!《省职教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课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显的文言短文。”《课程标准》在文学鉴赏中提出的目标为:“欣赏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能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对古代作品进行恰当评价,准确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情感的积极意义,了解历史局限,积极对待和吸收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除了“文言”之外,还要抓住“文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欣赏,要引领学生探究文言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珍贵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领悟文言文的思想艺术魅力。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须抓住三个着力点:文言、文学、文化。一、注重积累,构建文言知识体系。文言知识的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文学欣赏,与文本对话的前提。由于年代的久远,文言与现代汉语在读音方面存在一些变化,在词义、句式等方面更有很大差异。文言文行文更加简洁、严密,词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主语、宾语以及虚词“之”、“于”经常可以省略。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究“微言大义”,所以在阅读上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必要积累并整合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学习的规律,从而构建文言知识体系。诵读法是文言知识学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病梅馆记》一文的教学中,我采用课前诵读与课堂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课前诵读要求学生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并圈出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课前诵读也是促动学生做好预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现用的职教语文教材文言文课本上的注释是比较详细的,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做好积累;对一些生僻字或古今读音有变化的字的读音要标好注音反复诵读。课前诵读做得扎实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诵读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进行对照,纠正错读的字词,错读的句读;二是根据本文知识学习的重点整理归纳“绳”、“夭”、“病”、“复”、“全”这五个词类活用现象,并通过检查预习落实了“智力”、“明诏大号”、“鬻梅者”等词的意思,三是释疑解答,对学生仍有困惑的词句进行点拨、讲解,彻底扫除文字障碍。文言知识的积累不能死记硬背,要告诉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文言诵读也不能停留于形式,徒取课堂上的热闹;更不能简单操作,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来欺己欺生。教师要以扎实的知识功底指导学生通过一定量的阅读,不断积累,并加以整理归纳,从中掌握规律,从而构建文言知识体系。二、品出精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阅读这样的作品,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文言文的阅读与欣赏需要老师作引领,因为作者及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情感与学生都有一定的时空距离,要想让学生真正能与作者进行对话,能真切体悟作品中的生活、情感,教师就要以对话中的首席身份在学生、作者以及文本之间进行沟通、引领,并展开对话,进而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受作品中非凡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审美享受。《病梅馆记》是清代后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先驱者龚自珍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结构严谨,寓意深刻。对这篇文言文的欣赏我主要从关键词语的理解、托物言志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富有特色的语言三方面入手。本文的关键词语有这样几组:1.曲与直、欹与正、疏与密;2.文人画士;3.纵、顺、毁、解、复、全;4.誓、穷;通过对第一组关键词语的对照,学生认识到了“正常健康之梅”与“病态之梅”的区别所在。然后可以顺势而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怎样的梅花?而当时的世人为何弃正常健康的梅的而取以病梅为美呢?这样引入对“文人画士”的理解。原来,造成此种审美趣味取舍的是当时一班所谓“文人画士”的特殊的“孤僻之瘾”,他们以病为美,以丧失天然之气为美,所以“病梅”实际上是“病态审美观”的产物,而“文人画士”这一病态的审美观正体现了当时病态的社会体制和畸形的社会风气。第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