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PAGE135页共NUMPAGES7页第PAGE\*MERGEFORMAT135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7页甘肃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泾川县委党校脱首创[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农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在新世纪,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甘肃,怎样结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参与国际竞争,应对农业国际化的挑战。本文从分析甘肃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环保意识、农民收入、干旱缺水和部分领导干部错位的政绩观等几个突出问题入手,提出了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两篇大文章放在一块做的思路:即一方面在加快农业增长中,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和保护农业环境;另一方面,在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高速、高效,满足国民经济和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本文认为,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方向,确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大力发展林果业、草产业、精准农业、生物工程、舍饲畜牧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加工农业等十大农业,是新世纪甘肃农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关键词]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绩观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中国农业和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农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巨大冲击。在此情况下,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甘肃,怎样根据WTO的要求,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参与国际竞争,迎接农业国际化的挑战,对于改造和整合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都十分重要。本文试就此谈点认识,以参与探讨。一、甘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亟待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一)环保意识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甘肃省地处黄河、长江的上游,是全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8.6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85.1%。据统计,黄河年输沙量的三分之一和长江上游年输沙量的十分之一来自甘肃。保护和建设好甘肃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是黄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也是甘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首要问题。甘肃农业要求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首先需要解决好人们的环保意识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环保意识淡薄。单纯地认为,农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农副产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为了解决吃穿问题,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长期不合理的利用土地。加之过去我国历史上农副产品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和人口增长过快,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相当严重,所以,在农区,往往把毁林开荒当作扩大耕地面积的必然选择。在牧区,除了开垦草原种粮自给外,还盲目追求牛羊存栏数,追求畜牧业效益,过度放牧,对未垦草场也造成严重破坏。在工业区,因简就陋上了许多污染大、效率低的项目,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水旱灾害频繁,酸雨和沙尘暴频频发生,都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直接关系,其根源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今天,我们必须高度觉醒,树立环保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无论如何不能再走先破坏、再恢复的路子。甘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等对待,统筹安排,寻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争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二)农牧民收入问题。甘肃属农业省份。如果从种粮、种棉需要耕地,放牧牛羊需要草场,农耕和放牧都是对植被的一种破坏这种角度看,甘肃农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无疑是一对矛盾。生态建设则更使矛盾升级。因为环境保护只是意味着保护原有生态不受破坏,而生态建设则意味着使原有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巩固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建设,使之面积不断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这样一来,农区势必要减少粮棉等农作物的耕地面积,牧区势必要减少牛羊饲养规模,农牧民的收入就要随之减少。正如有人形容的那样,“国家要的是被子,甘肃要的是票子”。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可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的手段得到解决。而退耕还林还草后,从土地上退下来的农牧民怎么办?他们的收入问题如何解决?需要采取一些合理的政策措施。不论是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还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都不能以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下降作为代价来换取,都要保护农牧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保证他们增加收入,获取实惠,并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解决问题的途径,首先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做到补助粮款不折不扣发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