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习要点: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MACHT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白桦林”死亡集中营里最后一站的等待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巨大的焚尸炉“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集中营里的万人坑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运输尸体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幸存者只有7600人,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不会说话,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男性的平均体重35公斤,女性的平均体重25公斤。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1.“没有什么新闻”在课文的第一段中,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讶?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作者再次重复“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产生了一种“不安的心情”,他产生了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正如标题所言,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历史,只有“旧闻”没有“新闻”,但正是那些恐怖的“旧闻”深深地震撼了记者,催促他写下了这篇报道。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遇难者的鞋子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部分死难者的照片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问题: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劳动使人自由(1)在德国人撤退时……雏菊花在怒放本文还有另一个译名:《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比较一下,为什么不选择这个译名?惟有保持与人类苦难记忆的联系,它才是道德的、人性的、人生的;惟有这样,它才可能返回人类的心灵,获得为其他精神创造所没有的温暖和力量。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施罗德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思考: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新闻稿,一度被评为普利策新闻大奖。我们能不能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一段颁奖词?我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