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6年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括号内。)1.萍乡市的气候类型属于()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2.我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黑河——腾冲连线的()A.东南B.东北C.西北D.西南3.下面哪种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类似于“竭泽而渔”或“杀鸡取卵”()A.在沿海实行三个月休渔制度B.在西北建立“三北”防护林C.在长江中上游建水源保护林D.在草原超载放牧、开垦荒地4.正在建设的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A.葛洲坝水利枢纽B.龙羊峡水电站C.小浪底水电站D.三峡水电站5.从西汉开始被确立为我国古代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A.《春秋》B.《史记》C.《资治通鉴》D.《汉书》7.被中国古代统治者视为立国之本的是()A.林业B.工业C.农业D.商业8.与右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9.下列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是()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废除二十一条”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10.学完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某班同学出了一期板报。下列板报内容,最能反映日军野蛮暴行的是()A.难忘九一八B.血染卢沟桥C.南京大屠杀D.血战台儿庄11.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了解决下列哪一问题?()A.外交工作重点B.民族地区发展C.国防工业建设D.祖国统一大业12.古代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A.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B.人人有权参加政治生活C.执政官由选举产生D.设立了保民官13.小明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A.原始动机:对黄金的渴求B.技术条件:造船技术极大提高C.支持国家:英国和意大利D.深远影响:世界逐渐联成整体14.“1801-1831年。英国曼彻斯特等城市人口增长了两倍多。到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4%。1870年进一步达到70%。”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B.I业革命C.殖民扩张D.宪章运动15.下列文件,哪个不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共产党宣言》D.《独立宣言》16.下列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②德国闪击波兰③不列颠空战④日军偷袭珍珠港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④①③②D.②③④①二、综合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17题10分,第18题8分.第19题8分,共26分。)17.改革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相伴而生。在历史课上,老师让同学就“改革在中外历史上的作用”展开讨论。(1)以下是几位同学讨论的记录,请将其补充完整。(8分)王辉: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比如。19世纪60年代的和都是通过这种形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李强:我同意王辉的观点。这两个国家的改革方式是一样的,都是的改革。刘芳:我认为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比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其特点是,意义是。张亮: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比如中国近代的和。(2)除以上观点外,改革还有什么作用?请你参与讨论,发表你的看法并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18.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请回答:(1)最早打通汉和西域交通要道的是。(1分)(2)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繁盛的主要原因。(4分)(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些地区?你认为郑和下西洋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材料2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组织21人重走长征路。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为这次活动所做的宣传片中的一段人物对话:孙女:“爷爷.他们为什么要走这么远的路呀?”爷爷:“为了信仰。也为了生存和希望吧。”孙女:“那……什么是‘信仰’呢?”爷爷:“‘信仰’……就是你相信一件事情并愿意为它付出全部的努力。”孙女:“那……小崔叔叔他们为什么要去‘长征’呢?”爷爷:……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1分)(2)据材料1指出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了哪几条大河(江)?(2分)(3)材料1中A、B两地所在的省在今天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其优势有何异同?(3分)(4)读材料2,你认为小崔叔叔他们为什么要去‘长征’呢?”(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