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3-广东省鲁迅文学奖获奖著作《新文学与旧传统》的理论创见及我的批评观于爱成什么是文论与批评?文论与批评有什么用?我想不同的学者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不同的倾向。我所理解的是,理论批评是从哲学美学分化出来的学科,是人文学科或者可以说是人文科学,有其直觉和感悟的一面,但又具有科学必须的规范、法度和逻辑,不能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汗漫无稽。可以用理论方法对具体作品进行阐释,贬褒臧否,发现发明,影响创作,介入接受;亦可摆脱具体作品,得鱼忘笙,得意忘言,自说自话,智慧体操,灵魂冒险,自我实现,上升至更玄奥抽象和哲学的高度,不受作家作品拘牵。这两种路向,我都赞赏,也都有尝试。这次获奖的《新文学与旧传统》(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一书,是力图打通二种理论路向边界的尝试。该书根据我的博士论文修订出版,从选题论证、资料准备到完成写作历时超过五年。该书力图解决一个问题,即旧传统如何制约新文学?更具体一点,旧传统中的民间叙事、原型、类型、语法,如何继续成为新文学摆脱不掉的隐性结构抑或阴影甚至基因?无论五四新文学、十七年文学,还是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莫不如是;无论精英写作,底层写作,还是大众文学、网络文学,概莫能免。陈思和等著名学者曾提出文革文学及新时期文学中的民间隐型结构问题,但没能回答这一结构为什么顽强存在;刘魁立等民俗学家提出过民间故事的最优变异规律,但没有解释这一变异的原因。《新文学与旧传统》一书的贡献,是比较有力地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可以说是对一项学术空白的填补。该书主要使用的是结构主义、叙事学、故事学、原型批评理论,结合了文化研究和新史学方法,整合创新为一种有效的新的理论方法,形成一种及物的问题意识,富有一定原创性,初步达到自成体系的学术目的。这种以史的视野,进行的跨学科理论观照,一路下来,对当前纷纭复杂的文学存在,包括大众文学勃兴、网络文学狂欢,也都具有相当的解释力,现实针对性是显而易见的。我的传统思想资源来自儒道释耶,这四种文化的知识、价值和信仰都先后或同时对我情感、思想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我的现代思想资源是鲁迅、别车杜、巴赫金、福柯、本雅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我最喜欢的西方学者是巴赫金,通过他,我接通了俄苏别车杜谱系与结构主义、民间传统;最喜欢的国内学者是陈思和、南帆、陈晓明和王晓明,他们的文章各有魅力,影响我持续形成问题意识及思想的交锋或对照;最喜欢的海外华裔学者是李欧梵、王德威,他们对我的启发来自西方最新方法和中国文学现实的结合形成的冲击。我的学术理路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建立在历史美学基础之上对整体论的重视,建立在叙事学基础之上对文本的细读,建立在叙事伦理之上的对文化诗学的探寻,建立在文学规律研究之上对跨学科理论的化用,从而实现在文学性、经典性、审美性坚守基础之上,对人类原型、审美心理、类型、集体无意识、民间文化等的人类学关注。当然,归根结底,这种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的都是人、人类、人性,人的有限与无限,人类的困境与出路,人性的明与暗、罪与罚、沉沦与救赎等等。这种旁逸斜出、独辟蹊径、不薄类型厚严肃的理论框架,正是我所追求、擅长的,也是不断努力完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