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庄子》中的思想智慧班级:金融114学号:16311431姓名:潘智慧中学时代上的庄子的文章《逍遥游》,《庖丁解牛》等,给我的留下印象特别深,自此我也一直向往庄子给我们描述的“庄生晓梦迷蝴蝶”的那种逍遥、自在、浪漫的境界。正如我们都知道的,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庄子》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庄子》目前留下来的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第一,《庄子》在哲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认识境界。他还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第二,《庄子》在文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接着,我想谈谈《庄子》中的生死观。生死观贯穿全书,是其核心理论之一。身死心不死、齐万物与等生死、天人合一、人间世与不枉死是构成庄子生死观的四个有机命题。这四个命题不仅澄清了庄子生死观的内在理路,也显示了其形成的社会成因。生是美妙的,所以死是可怕的;生是有限的,因而死是迫近的。从人类认识到生命有限性的那一刻起,生与死即成了人类永恒的话题,遥望生之尽头必然的衰老、死亡,无力化解的忧伤恐惧、无常无寄的悲剧意识便深深植根于人的灵府。《庄子》中相关论述比比皆是。《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盗跖》:人上寿百岁,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用白驹过隙,骐骥之驰形容人生命短暂虽然夸张,却道出了人心理感受的真实。那么在政治方面,他又有哪些想法呢?政治方面,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