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轨时期的产业结构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政策选择剧锦文一、一个简单的理论铺垫经济转轨特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轨迹的改变,实质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重新安排,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经济主体行为的变化。经济体制作为产业结构的外部制约因素,在其发生转轨的过程中,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方方面面。一般而言,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应着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大致存在过三种类型的产业结构:1.纯粹市场机制型产业结构模式。以美国和西欧一些发达国家为代表,其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以内协调机制为主。2.计划控制型的产业结构模式。以前苏联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为代表,其产业结构是建立在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基础上,以外部协调机制为主。3.垄断与市场结合型的产业结构模式。以东亚的日本、韩国为代表,其产业结构是以政府、大型财团与市场经济混合作用为背景,内外协调机制同时起作用。这三种模式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替代关系。这里我们采取对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隆早在1979年提出的工业化“替代模式”作一引深,来分析上述三者的内在规律。格申克隆替代模式可用下表示意:表1格申克隆现代化主体替代模式先进地区中间地区后进地区第一局面第二局面第三局面公司银行公司国家银行公司这个表的含义是,在“第一局面”(初始期)中,先进地区的资本由民间公司自动调节;在中等发达地区,由于民间公司尚具备,长期信用等制度性机构负责提供资本;而在中等发达地区的“第二局面”(中间阶段)中,民间企业得以独立;在落后地区,国家在其第一局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果导致在其第二局面中银行作用的提高,接着在其“第三局面”(后期)中,民间企业应运而生。这里的三个局面实际上表示了三个连续不同的时期,公司、银行和国家对应的背景体制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及垄断机构与市场混合等三种经济体制类型。尽管格申克隆没有从转轨的角度研究主体之间的替代关系,也没有研究体制变化对产业结构类型的影响,但我们从表中最后一列不难作出一个推断,即这一模式实际上表明了经济的转轨及其转轨的路径:国家——银行——公司。同时也可以得出它与上述产业结构模式的对应关系。再从近些年世界各国实践的层面上看,由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的世界性经济转轨趋势,使一些采用中央集权式国家包括前苏联和中国都卷入了这场转轨的大潮之中,经济体制在沿着强化金融机构、市场在协调经济运行的功能和作用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同时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又引起了产业结构协调模式的改变。从下面的研究我们会发现,我国从计划经济的建立到现在,大致也经历了或将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即过去国家主导的时期和正在转轨的银行主导的时期,和未来市场主导的时期。同时,在这些不同的时期里对应了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相继转换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规律性变动。二、中国转轨时期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考察(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是指从建国之后的1953年到1978年的二十多年时间。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实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经济运行基本上由计划控制。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因而在建国初期就开始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这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就是在这样的经济体制背景下逐步形成的。首先,看一下这个时期国民经济中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状况。(见表2)表21953—1978年农、轻、重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比较农业(%)工业(%)工农业之比(以农业为1)2.711.41:4.22轻工业(%)重工业(%)轻、重工业之比(以轻工业为1)9.313.81:1.48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第43、49、55、56页。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产业结构在这25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明显的倾斜发展态势。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7,而工业却高达11.4,比农业高出4倍多;而在工业内部,重工业的增长又高于轻工业近1.5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58.5、26.7和14.8,转变到1978年的25.6、31.8和42.6。《中国统计年鉴》(198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年,。可见,重工业的发展一枝独秀,农业则大幅度下降,轻工业增长缓慢。其次,看一下重工业内部的采掘、原材料和制造业的发展状况。1953年至1978年这三类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7、12.4和15.3,三者总产值的比例(以采掘工业为1)为1:1.16:1.43。《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第27—28页。由此可见,处于上游的采掘工业的增长速度慢于处于中游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