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6页经济测评调研报告环境是最大的品牌。投资软环境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地区整体素质乃至决定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开展形象测评,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近年来,各地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评议评价活动,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企业最关注、基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有效地优化了投资环境,教育了广大干部,促进了经济发展。形象测评能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能否有效促进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解决,关键取决于形象测评工作能否在巩固中拓展,在深化中提高,在创新中取得新的成效。一、形象测评链条要延伸长度,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目前,大多数地方的形象测评工作只局限于本地区各部门和单位机关这个层次,未与上一级的形象测评工作联接起来,也基本未真正调动部门和单位其基层站所参与进来,尤其是对群众的宣传发动做得不够。测评工作链条的相互脱节,直接导致了测评结果只是一个侧面或某一层次上的情况反映,造成了测评的公正性不准、可信度不高、教育面不广、震动性不强。一方面,对待测评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往往是党委和政府热、部门和群众冷,领导干部热、一般干部冷,上级机关热、基层站所冷。有的地方甚至上级机关在开展形象测评,基层站所“索拿卡要”、“三乱”和“四难”依然我行我素。另一方面,有些群众对人人关乎发展环境认识不足,有的对形象测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还有极少数市(村)民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名,把附近企业当作“唐僧肉”,强买强卖建筑材料,强揽小工程,甚至小偷小摸,敲诈勒索。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一是要广泛发动,横向到边。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和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形象测评的意义、目的和要求,营造人人了解形象测评、人人支持形象测评、人人参与形象测评的良好氛围,实现企业聚精会神搞经营,群众尽心尽力促发展的良性互动。二是要伸长触角,纵向到底。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把形象测评的对象延伸到基层站所和窗口服务人员,实行市、县、乡三级形象测评统一发动、同步推进。通过背靠背的调查、面对面的评议、扎扎实实的整改,使测评真正体现群众性、民主性和客观公正性;通过强大的声势、有力的举措、务实的工作,实现省辖、市管、县(区)属的协调联动,合心、合力、合拍的和谐共振。二、形象测评范围要拓展宽度,条块结合,分类测评被测评单位的确定尤其是评议员的合理设置是搞好形象测评的基础和关键。当前,相当部分县市区在实际开展测评中,一方面,没有把一些与经济发展环境关系密切的金融、电力等条管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等服务部门纳入测评范围,形成了测评盲区。另一方面评议员的确定基本固定在少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地方和部门负责人和企业的法人代表上,评议员与参评单位负责人大都比较熟悉,被评单位测评前往往比较容易地摸准评议员的范围,并通过突击走访,甚至宴请、馈赠和安排娱乐活动等不正当途径干扰测评活动,结果不仅助长了少数被测评单位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侥幸心理,而且直接影响了测评工作的可信度,产生了新的不正之风。为此,一是要拓展测评参与面。要在广泛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评议单位,以下属基层单位、执法执纪和窗口服务人员的作风、态度、效能作为测评的主要依据,把与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部门、单位尽可能地纳入测评范围,促其增强接受监督的主动性,自觉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之中。二是提高测评可比度。要结合部门性质、职能以及与群众接触方式等综合因素,按照执法部门、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社会公共服务单位分门别类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分开进行排序。确定黄牌警告(重点整改)单位要由单纯的相对排名的方法改为分值(如低于70分)与排名相结合的方法,既突出测评的重点单位,又增强同类部门的横向比较度,使测评结果更体现公平和合理性。三是要增加测评评议员。可采取百家企业、千名干部、万名群众问卷测评,单位自评和互评,聘请评议员评价评议等多种方式测评并按加权系数综合打分。对评议员的选聘尽量要涵盖到社会各个层面,在确保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类经济组织代表占相当比例的同时,要把评议员队伍延伸到乡镇、社区、居委会,以充分体现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最大可能地实现测评工作公开透明、测评结果公平公正。三、形象测评机制要挖掘深度,增强刚性,注重长效形象测评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评议各部门和行业的行风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产生根源,并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落实各项有效措施,从机制、制度和管理上解决问题,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标。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被评单位往往注重治标而忽视治本,注重短期效应,开展期间轰轰烈烈、一阵风,过后则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