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11中学“科学探究”课程设计与学生探究性学习研究缘由: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深入研究的需要完成两个课题的要求:1.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科学技术项目——《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研究》2.北师大教科所应香港大学合作研究项目——《中国基础教育的科学素质目标研究》课题组成员:朱正威、王树声、陈红兵、张春莉、綦春霞、阎金铎、陶卫、陈一新、魏锡山、刘安利、胡凤梧、吴占鳌、万代珊、刘继忠、田树林、葛朝鼎、胡玉倩、曹兆育、刘文。研究问题及基本思路:1.中学“科学探究”课程定位及内容范畴的确定2.中学“科学探究”课程的目标3.中学“科学探究”课程的教学策略4.中学“科学探究”课程研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该研究,立足于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发展的高度,对处于世纪转换中的中国科学教育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反思,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对当前我国中学现代科技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作出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回答;基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研究和阐明我国中学科学探究课程的目标、内容设计、实施途径、策略与方法。通过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青少年儿童的科学教育的实施提供思路,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学教育新体系,提供一种理论准备,为促进青少年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同时推动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研究方法:(一)理论研究文献调查:完成四个报告:⑴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分析⑵现代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沿革⑶关于科学和科学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⑷中国基础教育科学课程形态与结构研究2.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框架结构的调查研究⑴对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北京及河北地区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8份,回收率84%。调查内容: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素质教育应包含的内容,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的重要程度,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途径及评估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召开了语文、物理、外语三个学科教师座谈会(各10余人),从学科角度做进一步调查。调查问卷及结果分析,见附件1⑵对我国高级科学工作者的访谈调查2000年8月~2001年4月,对在京的著名科学家19人进行了个别访谈。重点了解现代科学的发展、重大前沿科学课题的研究对从事该科学领域的人才科学素质的要求。抽样:涉及现代科学的6个主要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数理科学(包括材料力学、原子物理、天体物理)、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含生物学、医学)、工程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演变和保护、地质与能源)、信息科学。⑶2000年9月,对中学生学习“科学探究”课的学情调查抽样:北京师范大学一附中300名高中生;天津南开区从33所中学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水平的3所中学的高一、初二各一个班,发放问卷共307份,其中初中问卷149份,高中问卷158份。3.召开专题性学术研讨会⑴从事学校科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会议⑵我国著名科学家座谈会⑶课题组关于构建少年儿童科技素质目标体系,关于科学教育课程开发的研讨4.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科学教育的专题学术报告(二)实验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形成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相结合,高校、教育行政机构及中小学干部教师参与的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形成“区域性研究与以校为本相结合”的实验格局。研究的问题:⑴少年儿童科学素质目标体系的构建⑵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校:天津南开区中山中学及其它6所中学、内蒙通辽二中、北京师大一附中、北京宣武区14中、东北育才学校、四川绵阳中学。目前,参与中学“科学探究”课实验的中学已达21所,分布在北京、天津、内蒙通辽、四川、沈阳、广东佛山市、安徽黄山市。正是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中学“科学探究”课开发的基本思路。初步的认识成果:一、“科学探究”课程定位问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探究:探寻追究,探索研究。科学探究: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理解并尝试实践科学家研究自然规律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一种活动方式。(二)“科学探究”课的性质及其特点“科学探究”课属综合性理科。是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参与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的综合性研究活动。1、是属于由学校开发、编制的校本类课程。2、是综合性理科课程,与现行的分科理科课程(理、化、生、地)并行。区别于分科理科课程,不是以传授理、化、生、地等自然科学知识为目的,而是通过问题解决,综合运用理、化、生、地学科知识,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而获得研究方法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因此,与分科理科课程是相互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