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00406#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试题第页共NUMPAGES4页全国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40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调查问卷的核心是()A.问题B.指导语C.标题D.答案2.要反映统计对象各部分在总体中的比重,宜采用()A.多边图B.条形图C.直方图D.圆形图3.在观察时利用单向观察设备及在实验中采用“单盲”或“双盲”设计,都是为了减少或避免()A.前测对后测的影响B.抽样误差C.人际交互影响D.主观印象4.下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具有感性特点的是()A.教育经验总结法B.教育实验法C.教育调查法D.教育观察法5.某校四年级有50人参加数学考试,将考试成绩编制成组距为10、组数为5的次数分布表。那么该次数分布表的各组次数之和等于()A.1B.5C.9D.506.无关变量来源中的“霍桑效应”是因为()A.实验主试对被试的特别关注B.对照组模仿实验组的做法C.被试因参与实验而提高了积极性D.被试的心理自然成熟7.最能体现参与观察特点的是()A.观察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观察B.精心设计观察方案并实施C.认真详细记录各种信息D.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建立融洽的关系8.从总体中提取出来、用以研究的一部分分析单位可称为()A.样本B.样本容量C.研究对象D.抽样9.下列抽样方法中,属于非概率抽样的是()A.整群抽样B.系统抽样C.维度抽样D.分层随机抽样10.与自然科学实验法相比,教育实验法具有()A.研究对象的特殊性B.研究工具的特殊性C.研究目的的特殊性D.研究途径的特殊性11.在研究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时,努力使被试原来的基础水平相当,这种做法叫做()A.合理安排实验程序B.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C.盲法设计D.统计控制12.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活动,其目的是()A.重复别人的研究B.总结经验、完善成果C.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D.观察和实验13.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新结论,推论出某特定假设,是指()A.归纳假设B.演绎假设C.描述性假设D.解释性假设14.建立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一致性”要求,它要求各指标()A.彼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由研究目标决定C.界定清晰,且不会相互重叠D.能够被实际观察或测量15.一般来讲,用于表述教育命题的语句应该是()A.疑问句B.祈使句C.感叹句D.陈述句16.将教育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的依据是()A.是否借助仪器设备B.是否控制观察环境C.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D.是否会有一定结构的内容17.关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和“小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A.均应以态度性问题为主B.均应以事实性问题为主C.前者应以态度性问题为主,后者应以事实性问题为主D.前者应以事实性问题为主,后者应以态度性问题为主18.教育观察法的功能主要在于()A.了解行为表现B.回顾历史过程C.确定因果联系D.区分无关变量影响19.某同学计算出两变量的积差相关系数r=-1.20,这表明()A.相关程度高B.相关程度低C.变化趋势相反D.计算有误20.在向上累积次数分布图中,图中各点的横坐标是各组的()A.组中值B.上限C.下限D.组距21.发现问题、查阅文献、分析课题价值的方法常用于()A.研究设计B.行政验收C.选择课题D.撰写报告22.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变化,从而对研究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称为()A.操作变量B.因变量C.无关变量D.常量23.在教育实验基本结构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A.主试、被试、变量B.自变量、无关变量、因变量C.被试、自变量、因变量D.主试、自变量、因变量24.在某一项教育实验中,研究者不能改变的变量是学生的()A.性别B.学习动机C.学习方法D.学习环境25.通过研究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同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我国封建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相脱离的。该研究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类比B.归纳C.调查D.综合26.要想了解家长对小学生参加劳动所持的态度,最适宜的研究方法是()A.实验法B.观察法C.文献法D.调查法27.研究从未有人涉足的现象、领域的课题称为()A.创见性课题B.开拓性课题C.热门性课题D.承续性课题28.经验学习者通过对经验的实际演练而达到连贯运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