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MERGEFORMAT7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7页心理学考研复试攻略复试关于〔考研〕的考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想要提升考研复试通过的概率,考生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每一阶段有效率的复习。今天我主要给大家分享心理学考研复试攻略,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心理学考研复试攻略一、参加复试资格及复试准备时间初试结束后,只有成绩到达复试分数线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复试。复试分数线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线,一种是自划线。国家线就是说在考试结束后,国家会依据总体的答题状况,从〔英语〕政治和专业课中选出难度最高的一门(平均成绩最低的一门)以这门科目为基准按照比例对所有科目划最低线。(假如以英语为基准划线44分,则比例为44%,那么政治、英语线就是100*44%=44,专业课就是300*44%=132分)。与之相对的自划线就是说,由于一些学校本身实力很强,所以在招收同学时可以自己制定分数线,以此筛选符合自己要求的同学。自划线学校共有34所,他们的分数线理论上是可以低于国家线的。以下是34所自划线院校的复试分数线:虽然有国家线和自划线之分,但实际状况下,比较好的学校会从过国家线的同学中再按一定比例筛选出一部分排名靠前的同学进入复试,所以关于大部分学校来说,我们都可以把他们理解为"自划线',所谓国家线只是规定一个最低线,只有过了国家线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复试或调剂。下面罗列了近几年的国家线:备注:绝大部分心理学考研的专业都在"04教育学'门类下属的"0402心理学',且"0402心理学'与"0454应用心理'分数一致。二、复试内容备注理学门类国家线,如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等学硕专业都在"07理学'门类招生。虽然"07理学'的国家线低于"04教育学'的国家线,但是复试、录取的分数线都和"04教育学'的分数线差不多。一般状况下,复试主要包括的内容是专业课笔试、综合面试、〔外语〕口语听力,通常专业课笔试占比40%~50%,综合面试占比40%~50%,外语口语听力占比10%~20%。各别院校的复试内容和复试流程有差别,新文道比邻教研老师会更新相应学校的复试备考文章来帮助大家更针对性的备战复试。依据复试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初试结束后不能丢掉专业课知识,很多学校在复试的专业课笔试中,还是会增加初试科目以外的专业课考试,因此更必须要大家重视专业课的针对性备考。综合面试包括个人陈述、读研及毕业后的发展规划,甚至和专业有关的面试提问等等,主要考查同学的应变能力及应答技巧。在综合面试这部分,导师很看重考生的专业心理学素养,所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所报考相关方向的前沿研究都是必须要考生准备的。其中,SPSS数据分析软件的灵活应用是一名心理学研究生必备的技能之一,许多院校的复试面试中,导师都会问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制定〕及数据分析这样的问题。针对外语口语、听力的考查,英语的口语、听力和翻译是复试的加分项,虽然占比较少,但是非常有利于给导师留一个好的印象。此外,各别学校会考查"政治思想水平、心理素养考查'等内容,因此要求考生坚持优良的心态,积极回答复试的问题。三、复试分数要求复试的分数要求是达到复试的总分、单科的60%,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合格。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在30%~50%,但是复试更容易拿分,对总成绩影响更大,因此必须要重视。四、新文道比邻复试指导心理学考研复试除了视察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视察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可培养性和临场应变的能力,这绝不是复试前几天再准备就能来得及的,充分准备才干抓准要点,顺利通过各位面试老师的检验呦!心理学考研复试如何备考一、英语口语补缺英语自我介绍是很多学校的会考的项目,甚至有学校要求在规按时间内阅读一篇英文文章并就文章回答问题。特别是平常口语不太好的同学,如果不想在英语口语上拉开太大差距,可以从今天开始天天留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进行发音学习。学习一种语言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这必须要我们天天开口练,张口读,并注意发音的准确性与流畅性。二、教育学名著积淀专业面试,教育学名著阅读也是很多学校会涉及到的问题,即使面试时老师没有问到,你读过的书,研读过的论文也都会在言谈中体现出来。除此之外,关于马上步入研究生阶段同学具备专业相关的积存是很有用的。初试备考阶段我们的注意力都在考试的教材上,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假期的时间给自己充点血。当然读过名著还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书中的事例、观点带给我们的思索。同学们可以对看过的名著都准备一两个可以探讨的话题。一周一本名著的话,那21天就可以储备三本名著的知识啦。读完可以做一些笔记,如果感觉自己认知深度不够的话,可以查找相关的深度评论,当然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既然是名著,那都是我们耳熟能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