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满分60分)选一选(20分)(答案填到后面表格里)1、西周实施分封制的目的是()A为了发展经济B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C为了打败商纣王的军队D、为了得到平民的支持2、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开始于()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221年D、公元220年3、下列史学作品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A、《史记》B、《资治通鉴》C、《春秋》D、《汉书》4、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秦末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三国后期5、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在位的皇帝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6、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他”是()A、白居易B、杜甫C、李白D、陆游7、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是()日本的遣唐使B、意大利的传教士C、阿拉伯商人D、中国的航海家8、《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的不同点是()作者朝代不同B、图文并茂C、被译成多国文字D、吸收外国的科学知识9、下列我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哪一组的两项不属于同一领域()A、《周髀算经》、《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农政全书》C、《水经注》《徐霞客游记》D《诗经》、《天工开物》10、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B、为了打击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C、为了割占香港岛D、为了挽回鸦片被销毁的损失11、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点是()A、盲目排外B、向西方学习C、维护清朝统治D、反对进行任何变革12、下列哪一口号最能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性质()盲目排外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13、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标志是()A、“九一八”事变爆发B、“一二八”事变爆发C、伪满洲国建立D、《塘沽协定》签订14、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经历了四个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GB3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GB3②抗日战争时期=3\*GB3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4\*GB3④解放战争时期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15、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B、国民党政府的垮台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16、文艺复兴的先驱是A、但丁B、达芬奇C、莎士比亚D、哥伦布()17、意大利的航海家是A、哥伦布B、麦哲伦C、达迦马D、迪亚士()18、工业革命的影响不包括A.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B.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C.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D.造成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19、下列关于美国内战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废除了黑人奴隶制B.消除了种族歧视C.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D.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0、十月革命的时间是A、1916年B、1917年C、1918年D、1919年()选择题答案请填在下表中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填空题(15分)1、秦朝长城西起,东到;明朝长城东起,西到。2、出现在东汉、唐朝、明朝的医学著作分别是《》、《》、《》。3、我国历史上的书圣、诗圣、画圣分别是、、。4、丞相制度开始于,结束于。5、美国的独立战争、一战、二战的转折性的战役分别是、、。三、材料题(9分)下列对话出现在一次谈判中:A: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B: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A、B两人分别是谁?②这次谈判签订了什么条约?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历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这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与这三次历史性巨变,这三位伟大人物紧紧相连。①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三次巨变产生的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概括说明三位伟人的历史功绩。四、简答题(8分)近代日本哪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结果怎样?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你能从中悟出什么道理?五、围绕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和当代人类如何防止世界战争等问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在200字左右)(8分)参考答案一、选一选(20分)1—5BBACC6—10CCDDA11—15BCABC16—20AAABB二、填空题(15分)临洮辽东;鸭绿江嘉峪关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