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作为解释框架的新闻传播四维结构[内容提要]:本文以美国学者怀特的“新闻选择的把关模式”为基础,但却不以传播者的把关为关注中心,而是根据新闻传播过程的现实,同时考量四个维度:信息强度、传播者视野度、受众关注度与现实真性度,从而将新闻传播置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在矛盾运动中来为新闻传播提供一个合乎实际的解释。新闻传播的四维结构在修正怀特模式的基础上,意在作为解释框架。[关键词]:模式新闻选择的把关模式新闻传播四维结构美国传播学者赛佛林与坦卡德在《大众传播: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中指出:“我们给模式(model)下的定义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引用了多伊奇对模式的观点:模式是“一种符号的结构和操作的规则,它用来将已存在的结构或过程中的相关要点联系起来。”[1]可见,传播模式也就是对传播结构、过程、效果等进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表达式,以此来将传播结构、过程、效果等等中的相关要点联系起来。80年代初出版的由麦奎尔和温德尔所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就精心选择了48种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予以介绍。可以说,建构传播模式早已成为了传播学的一大学科特色,各种模式还在不断地出现。建立传播模式是有用的。谈及此时,麦奎尔和温德尔说:“我们认为模式主要是思想的辅助工具,特别适用于传播研究。……因此,模式的引人之处在于能够‘画’一些‘线条’来表示我们已知确实存在但无法看到的联系,并能用其它的手段来显示关系的结构、局部解剖图、强度和方向。”[2]简言之,“模式能提供我们考虑问题的框架”。[3]1949年传播学者怀特对美国某小报的某电讯编辑(telegraphwireeditor)的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个案调查。该编辑从接收的11910英寸电讯稿中选用了1297英寸,不足11%。在此研究的基础上,1950年怀特将“把关人”(或译“守门人”)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提出了新闻选择的把关模式,如下图:这一模式说明了这样几点:其一,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是从新闻信源中选取一部分进行报道;其二,大众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关口”即“门区”(gatearea),它指出了某些新闻得以通过“门区”而另一些新闻则被挡在门外从而遭舍弃这样一个事实。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式。言其简单,笔者认为,它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指出了“把关”这一新闻选择的特定事实,但是它并未很好地展示模式中关涉的“新闻”、“门区”与“受众”之间是如何围绕由掌管“门区”的传播者施行的“把关”来展开几者关系的。因而,怀特模式,虽然源自于对“新闻传播”现实的考察,但因其视点聚焦于“新闻传播者”而显偏狭,由此,如果以“模式能提供我们考虑问题的框架”为标准,它也就只能为新闻传播的现实运动提供一个相当有限的解释框架。正如《传播与媒介研究词典》(ADctionaryOfCommunicationandMediaStudies)所说的:“今天,该模式只是作为把关分析的出发点而被人接受的。确实,学者通过增加一些怀特没有涉及到的重要因素——比如限制与指导大众传播的组织因素——来继承发扬它,这又是有用的。”[4]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笔者尝试着对怀特模式作一点修正。笔者在保持怀特模式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加进了四个维度,即“信息强度”、“传播者视野度”、“受众关注度”与“现实真性度”,两者叠加即为笔者所论之“新闻传播四维结构”,如下图:对于建立“新闻传播四维结构”模式的理由或意图简要说明如下:其一,以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为基础,将视野放扩,意在提供一个更具有解释力的新闻传播模式。换言之,新闻传播四维结构是一个解释框架。其二,“新闻传播四维结构”是一个过程性模式。尊重新闻传播的现实过程:“新闻信息”→“传播者”→“受众”。在作修正之时,笔者尽可能坚持麦奎尔他们所言的“功能性模式”的要求,“理由很简单,因为一切传播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动态的,都包含了某些过程或变动的要素”,同时又努力避免、克服两种弱点:或者把“视野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内”,或者“使某些关于一种模式的构成或运行中的过程的假设(这些假设开始时是有问题的,但却是基本的)永恒化”[5]和僵化。只有这样,才算得是在尊重新闻传播的现实过程。其三,新闻传播四维结构这一过程性模式的现实展开所依赖的是“新闻—传播者”、“传播者—受众”、“受众—新闻”等几对矛盾的运动,即在矛盾运动中建构新闻传播的四维结构,在矛盾运动中,解释框架才具有不同传播关系和不同传播情境下的解释力。作为解释框架的新闻传播四维结构其四,既然是作为解释框架,那就应当将“信息强度”、“传播者视野度”、“受众关注度”、“现实反映的真性度”几者同时视为变量,不同的变化说明不同的新闻传播关系与不同的传播情境,几个变量之间在新闻传播的矛盾运动中交织出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关系——通俗点说,因果关系。这就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