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业《卫生招聘考试之卫生招聘(文员)》考试必刷200题题库,word格式可自由下载编辑,附完整答案!江苏省港闸区2023-2024年《卫生招聘考试之卫生招聘(文员)》考试必刷200题通关秘籍题库加答案第I部分单选题(100题)1.章某是军人,其妻水某在婚姻存续期间发表了小说《家门》,离婚后第二天水某获得稿费。下列不属于章某和水某的共同财产的是()。A:稿费B:夫妻俩婚后购买的商品房C:婚姻存续期间水某的住房公积金D:婚姻存续期间章某的医药生活补助费答案:D2.下列选项中,属于承揽合同的是()。A:甲为乙运输货物B:甲承租乙的房屋C:甲购买乙的家具D:甲委托乙加工服装答案:D3.甲的母亲去世后,甲的父亲将住宅独自占用。甲对此非常不满,遂停止向无劳动能力的父亲提供生活费。其父将甲告上法庭。法官审理后判决甲每月向其父提供生活费1000元。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法官的判决在原被告之间不形成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关系B:法官作出判决本身是一个法律事实C:子女赡养父母主要是道德问题,法官判决缺乏依据D:该事件表明,子女对父母只承担法律义务,不享有法律权利答案:B4.某服装厂发运一批玻璃器皿,用印有“××牌运动服”的纸箱包装,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装卸工人未轻拿轻放而损坏若干件,承担该损失的是()。A:装卸工人的雇主B:运输部门C:装卸工人D:某服装厂答案:D5.老王将自己所有的一头耕牛以3000元的价格卖给邻村的小李,双方约定10月1日小李将购牛款一次性付给老王,耕牛的所有权转移。但老王将继续使用这头耕牛到10月15日再交付给小李。那么他们采取的交付方式是()。A:简易交付B:占有改定C:拟制交付D:指示交付答案:B6.江泽民同志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这句话表明的是:A: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B: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C: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D: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答案:A7.惠能和尚有诗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此诗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B: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C:无限夸大心的作用D:否认心外物质世界的存在答案:A8.张某死后留下的下列财产中,不属于遗产的是()。A:股票账户中股票若干B:自购商品房一套C:租赁的汽车D:著作数本答案:C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相传我国古代能作“掌上舞”的人是赵飞燕B:数字符号中的“0”起源于古印度C:树干常常被刷成白色是为了防火D:俗称“四不像”的动物是麋鹿答案:C10.A和B订立的合同中内容约定不明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内容不能确定,且他们又不能通过协商达成协议时,下列解决办法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是()。A: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应在履行义务一方的所在地履行B:价款约定不明确,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履行C:履行期限不明确,在给了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债务人可以随时向债权人履行义务,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D:质量要求不明确且没有国家质量标准,按照通常标准履行答案:A11.甲将一套邮票卖给乙,丙也想买,遂威胁甲。甲只好将该套邮票卖给丙。丙的行为违反的民法基本原则是()。A:自愿原则B:公平原则C:等价有偿原则D:平等原则答案:A12.甲、乙订立了一家猪肉买卖合同,合同约定甲向乙交付5头家猪,分别为家猪1、家猪2、家猪3、家猪4、家猪5,总价款为1万元。乙向甲交付定金3000元,余下款项由乙在半年内付清。双方还约定,在乙向甲付清家猪款项之前,甲保留该5头家猪的所有权。甲向乙交付了该5头家猪。A:都不是B:甲和乙C:甲D:乙答案:C13.李某和王某在火车上相识,李某怕自己错过目的地站,于是请求王某在A站唤醒自己下车,王某欣然答应。火车到达A站时,李某和王某都睡着了,李某因此未能在A站及时下车,为此支付了额外费用,李某要求王某赔偿损失。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王某承担缔约过失责任B:由王某承担违约责任C:由王某承担侵权责任D:由李某自己承担损失答案:D14.甲男不幸遭遇车祸被截去右上肢,后经法院判决肇事方赔偿50万元,其中包括30万元的残疾赔偿金和残疾辅助器具费。这30万元的残疾赔偿金和残疾辅助器具费属于()的财产。A:家庭共同财产B:甲妻C:甲D:夫妻共同财产答案:C15.我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