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2-2013学年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编号:使用时间:班级:小组:姓名:评价:PAGE-2-PAGE-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编写人:叶俊天审核人:历史组【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请同学们20分钟内完成导学案预习任务,全力投入,确保高效;2.依据自学指导梳理基础知识并记忆。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3.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课标要求】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1、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理解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点以及地位作用。2、通过阅读史料、提炼信息、小组合作,提高论从史出、合作探究的能力。3、通过探究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艰难发展,认识到祖国统一、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责任感、使命感。【自学引导】知识导学问题引导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后)1、背景:(1)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客观条件。(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②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二、短暂的春天——20世纪初1、时间:1912—1919(中华民国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2、发展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发展最快的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短暂”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启示: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三、曲折的发展1、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1927—1936)。(1)原因: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实现了全国的基本统一。(2)表现: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2、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和野蛮的经济掠夺)(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官僚资本的压榨)3、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原因:①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②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表现:民族工业纷纷倒闭。清末至民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缝产生19世纪末(1895-1913)初步发展20世纪初(1913-1919)短暂春天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发展较快抗战时期(1937-1945)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1946-1949)日益萎缩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地位:①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②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历史作用:①经济方面: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②政治方面:它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还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③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④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推动发展的因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