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0-2030年)为贯彻落实《省关于健康省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健康省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全面提升全省癌症防治整体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致癌危险因素综合防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癌症筛查、早诊早治和规范诊疗水平显著提升,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癌症防治体系基本健全。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不低于70%和80%;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之后持续提高。二、主要任务实施危险因素控制,降低癌症患病风险1、全面提升健康教育水平。建设权威的科普信息传播平台,组织编制发布癌症防治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建立抗癌健康宣教专家库,编制抗癌知识手册;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癌症防治核心知识。充分利用肿瘤防治宣传周等宣传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和癌症防治机构共同参与。加强中小学和高校学生乙肝疫苗自愿接种宣传。到2022年和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不低于70%和80%。2、控制行为危险因素。推进以“三减三健”为重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倡导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等在内的健康生活方式,科学指导大众开展自我健康管理。加强青少年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减少烟草消费。3、控制与癌症相关的感染。根据各地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和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水平,逐步扩大乙肝病毒检测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加强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接种的科学宣传,鼓励适龄人群接种。4、消除职业危害,改善环境。开展健康单位建设,倡导健康的生产方式。创造健康、安全、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环境,加强水生态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保障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促进清洁燃料使用。加强与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饮用水、大气、土壤等监测与评价,建立环境与健康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推行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二)推广癌症早诊早治,建立筛查长效机制1、在国家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的基础上,制定我省重点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并在全省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步伐,逐步扩大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范围,提升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能力。支持县级医疗机构开展并推广癌症机会性筛查,加强筛后续诊疗。加强农村贫困人癌症筛查,继续开展农村贫困人大病专项救治,针对农村特困人员和低保对象开展重点癌症的集中救治。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人的重点癌症筛查和救治。到2022年和2030年,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以上并持续提高,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县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并持续提高。2、建立健全癌症筛查长效机制。依托分级诊疗制度,优化癌症筛查管理模式,基层医疗机构逐步提供癌症风险评估服务。引导高危人群定期接受防癌体检,加强疑似病例的随访管理,针对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进行早期干预。加强防癌体检的规范化管理,建设一批以癌症防治为特色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示范机构。(三)推广癌症规范化诊疗,提升癌症诊治水平1、加强癌症相关学科建设,健全癌症防治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癌症相关学科设置,重点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在我省高校倾斜安排癌症攻关等重点领域高端人才培养,适当增加癌症放化疗、影像、病理、护理、康复、安宁疗护以及儿童肿瘤等薄弱领域的专业招生计划。探索癌症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与癌症有关的薄弱专业人才培养。2、完善癌症规范化诊治方案。完善常见癌症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创新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中医癌症诊疗模式,提高临床疗效。持续推进“单病种、多学科”诊疗模式,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转化应用。积极推广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3、加强癌症姑息治疗和康复管理。做好癌症患者症状管理,尤其是疼痛管理,做好长期照护、营养和心理支持,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重视晚期癌症患者的管理,推进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建设和安宁疗护试点。做好癌症幸存者的康复指导和管理,努力降低癌症导致过早死亡率。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四)完善癌症防治服务体系建设1、在癌症预防、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发展较好的设区市医疗机构中建立市级癌症中心,成立肿瘤防治医联体,提升全省癌症防治水平。推动市、县(区)级成立癌症防治办公室,力争2022年市级癌症中心机构比例达到30%,县(区)级癌症防治办公室机构比例达到30%,专业人员比例达到5%;到2030年市级癌症中心机构比例达到90%,县(区)级癌症防治办公室机构比例达到80%,专业人员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