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诗词赏析指南范文(24篇)写一份总结是对我们过去所做努力的肯定和回顾。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写作有积极影响。以下是一些教育改革的案例和实践,让我们一起关注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古诗词赏析指南篇一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9.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4分)10.请简要分析诗作中9.阅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10.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1分)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1分)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2分)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0.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古诗词赏析指南篇二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入夜,洞庭湖上昏濛濛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间。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荧作闪,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我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顿时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鏖战:激战。缴缠:纠缠。琅然:指笑声朗朗的样子。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碇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洞庭烟”、“灯火青荧”,形象、色彩都有如绘画,足见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全曲步步设景,层层推进,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变,是元散曲羁旅题材中一支开阔雄壮、别开生面的作品。古诗词赏析指南篇三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1.“春妆”句——为红梅花设喻。春妆,亦即红妆之意。2.“闲庭”二句——通过写景含蓄地说梅花不是白梅,而是红梅。余雪,喻白梅。唐代戎昱早梅诗:“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消。”落霞,喻红梅。宋代毛滂木兰花·红梅词:“酒晕晚霞春态度,认是东君偏管顾。”闲庭,幽静的庭院。3.“幽梦”句——意谓随着女子所吹的凄清的笛声,梅花也做起幽梦来了。以“冷”、“笛”烘染梅花。参见前联句“何处梅花笛”注。以“红袖”的“红”点花的颜色。4.“游仙”句——意谓梅花的香气使人如游仙境。乘槎游仙的传说,见博物志:银河与海相空,居海岛者,年年八月定期可见有木筏从水上来去。有人便带了粮食,登上木筏而去,结果碰到了牛郎织女。泛,飘浮,乘舟。绛河,传说中仙界之水。拾遗记:“绛河去日南十万里,波如绛色。”乘槎本当用“天河”、“银河”,而换用“绛河”,是为了点花红。槎,木筏。5.瑶台——仙境。咏梅诗词多有此类比喻,如杜牧梅诗:“掩敛下瑶台”。瑶台种,就是说它是“阆苑仙葩”。6.“无复”句——不要因为红梅花不够艳丽而怀疑它曾是瑶台所种。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四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写作背景]此曲即是[注解]前朝:此指宋朝。越王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为驻兵处。素曩:皎洁银白的月光。[译文]不要再问前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鹧鸪鸟哀婉地啼叫,东风吹指初绿的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古诗词赏析指南篇五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赏析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