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老舍小说的艺术特点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是“人民艺术家”,在解放后成了一个以实现党的最终目标为己任的“爱国主义者、国际主义者、人民艺术家、共产主义者”。他创作了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二马和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大量文学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赢得了广大的读者。本文想简单论述老舍小说的艺术特点,以表达笔者对老舍小说的拙见。笔者认为,老舍的小说具有如下两个艺术特点:第一,小说选材的平民化,通过小人物反映大社会。老舍是一位平民作家,许多作品能够很好的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也通过他们的行为与思想去反映时代的变化,即我们通常说的“小人物,大社会”,将大社会的现象浓缩到一个或几个人物的身上。老舍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社会中平凡的一员,他们往往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通过他们,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全貌。如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描写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死存亡。他们或抗争,或被出卖,弄得家破人亡;或苟且偷生,认贼作父;有人被屠杀,有人被逼疯。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既对英勇无畏、勇于抗争的英雄儿女进行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又对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汉奸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们尽管都是小人物,却集中反映了社会上的各色不同的群体。老舍的骆驼祥子则以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经历为线索,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第二,运用平实的、雅俗共赏的语言。“老舍的语言观,在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现代化的基础上,平添了民族化的元素,创造出雅俗共赏的现代白话语言的话语方式,真正实现了中国文学由俗、白而通向高、雅的目标。”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倡导推行白话文,摒弃文言文。老舍作为这一时期的文坛巨匠,很好的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老舍自己也曾很得意的说,他对自己的作品最满意的地方就在于“浅明简确”。老舍主张小说应当俗和白,“俗”不是指庸俗,而是指文章要通俗易懂,可以雅俗共赏。“白”就是明白,文字要直白,不需要太多不必要的修饰,要力求让读者一目了然。他说“既然大家都愿意听自己所熟悉的话,不高兴听带洋味的话和不大好懂的话,那么又何必去写那些令人伤透眼睛的话呢?”老舍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雕琢,很多曲折的故事、离奇的经历、复杂的心态,都是在他那质朴的语言中形象的表现出来的,而通过老舍质朴的语言,读者也能很好的窥测出主人公的性格和心态。以骆驼祥子为例,书中有一处描写道:“祥子喝了一气凉水,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便和驴马们同在水槽里大灌一气”,“喝了一气凉水”和“大灌一气”都是描写车夫喝水的情景,这里的遣词非常符合车夫们的身份和生活境况,自然真实地展现出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而书中所描述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的悲惨遭遇更是令人心酸,让人们对于祥子这样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的车夫表示深切的同情。老舍曾经长期居住在北京,对于北京有深刻的感情,在老舍的作品和回忆录中经常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老舍的语言受了很多北京方言的影响,这些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体现。但是北京方言的使用,非但没有使老舍的小说受到影响,反而显得更有韵味,更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我们客观得说,老舍的小说之所以有那么广大的读者,能够起到那么大的群众效应,与老舍语言的朴实、通俗、直白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须知,生动的故事如果不能通过理想的语言表达出来,是难以或者根本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老舍的小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并且在今天依然长青不衰,是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的,考虑到篇幅因素,笔者不进行深入的探究,希望广大学者和读者能够继续深入探究老舍作品的艺术特点,使这位“人民艺术家”的作品能继续绽放光彩。拓展:老舍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