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PAGE7页共NUMPAGES7页第PAGE\*MERGEFORMAT7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7页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第一章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开元杂报,可能是中国最为早期的中国古代报纸。特征是: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没有分栏,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没有版面,没定型,也没有广告;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唐代有朝廷发布的“报”,也有来自进奏院的“状”。但“报”只有文字记载,无实物可考,根据历史记载可以推断,朝廷发布时,京师官员和各地驻京进奏官都会作抄录,随后转递传阅,因而它具有新闻传播的作用;而“状”却有实物可供研究,内容不是朝廷公文所载的,而是进奏院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引起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作用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的作用。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①宋代官方的“进奏院状”是手写抄传的。→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逐级抄传,仍为邸报的传递方式。→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抄传的办法。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②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明代和清代的邸报,都是由通政使司和担塘官交付邮驿递送的。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京报有人专送。第二章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据垄断地位?①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东方,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鸦片和各类商品,还有西式的学校、医院和报馆,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②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基本内容性质特点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马礼逊主持下对华宗教的一项主要活动,是雕版印刷,中国书册式,每月一期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万国公报中文宗教报刊,1868年,美国教士林乐知,虽然还有关于都会活动的报道,但不居主要地位,它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影响大,内容广,综合性的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由英国美查等合办,外资中文日报,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①作用:②影响: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合,并使一批中国人爱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4、国人办报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鸦片战争之后,外报非常活跃,在中国的新闻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中国的社会舆论影响很大。对西方国家报刊的情况有所了角,又看到了外报在中国的利弊,深感外国人操纵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危害极大。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王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协助戚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主要贡献: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第三章1、康有为是怎样倡导办报的?康有为写了第四封上皇帝书,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表明了他的政治要求。这封信中有“设报达聪”的建议,他写道“宜令直省要郡各开报馆,州县乡镇亦会续开,日月进呈,并备数十副本发各衙门公览。虽乡校或非宵旰寡暇,而民隐咸达,官慝皆知。”“令署派人每日译其政艺,以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