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提出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以及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在劳动教育被空前重视的现状下,我国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也初步展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依旧有一些亟待解决的沉疴和痼疾。1、社会现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学生淡化素养,追求物欲,不事劳作;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深入人心,家庭教育的巨婴现象严重,父母包办,家庭代为已经成为主流家庭教育模式,中小学生日渐形成了淡化劳动、漠视劳动的不良习惯。2、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一定程度被忽视,劳动教育被矮化、淡化、弱化。而作为学校,重智轻劳,唯分数论,唯成绩论的风气依然盛行,考核、评价依旧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劳动教育课不被重视,常常以“副科”“选修”的身份出现,学分编造,作业造假,让劳动教育的身份更为尴尬。3、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与课程资源现状由于劳动教育的长时间失语、缺席,导致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没有专业的从业人员,甚至缺少对专业的劳动技术老师的招聘机制。此外,劳动技术课程没有课程标准,缺少长远的教育规划,进而也就缺少系统的课程资源,各地区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呈现随意松散、各自为政、随心所欲的状态。二、指导思想依据教育部2020年7月7日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结合我校“让生命绽放精彩”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并开发新的教育资源的原则,依靠全体教师,积极调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参与其中,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本地区的区位特点和本地区的教育现状积极探索构建更加全面(定量与定性)、更加精准(个体与团队)、更加综合(各个领域)、更加能动(激励与驱动)、更加系统持续(形成系列)、更加科学严谨(符合教育规律和发展规律)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并在此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形成一手资料,使之具有普适性和借鉴性。三、总体目标1、探索劳动教育的多渠道开展模式。积极建立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多元协同实施体系,积极探索契合地方特色,真实性、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多样的劳动情境中进行实践。2、重塑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劳动素养。通过多情境的劳动教育,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素养,砥砺品质,进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构建整体融通式的系统创新人才培养模3、完善学校办学的特色发展之路。依托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逐步形成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课程、生产劳动教育课程、服务性劳动教育课程,促进校园特色的形成,形成学校办学的特色化。四、设计原则1、主体性原则。校本课程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课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2、时代性原则。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劳动技术、劳动工具、劳动方式、劳动精神等的新变化,增强校本课程的时代性。3、实践性原则。实践出真知,课程设计以“实践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力图让学生在手脑并用和亲身体验中获得真知。4、情境式原则。课程设计以创设劳动真实情境为主要设计思路,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五、课程内容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有明确要求: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并同时要求“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依据以上要求,我校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可围绕以下三大部分,分别是:日常生活教育一一独立的我,职业体验教育——未来的我,创新实践教育一一崭新的我。(1)日常生活教育一一独立的我1、结合学科开设生活小常识教育。的特点开展日常生活教育课程,如结合生物学科开发“健康生活”系列课程一一“泡菜制作”“发酵美食”“生态化妆品制作”“植物生态园管理”等劳动教育,整合为系统劳动教育资源。2、结合家庭开设家庭自理教育。积极结合学校“家校合作项目部”,设计家庭劳动教育活动,比如设定“家庭独立生活体验周”,自行安排一次家庭活动并进行自评等等。3、结合学校管理开设学校我来建教育。劳动教育与学校管理融合的课程资源探索。如成立“后勤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