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为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制造品牌,切实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指导思想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强主体、促协同、破瓶颈、铸品牌”为主线,坚持战略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攻坚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产品向品牌转变,以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我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新优势。二、行动目标到2023年,以重大产品创新、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示范为抓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基础平台为重点,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以关键共性技术导向目录、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为导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以质量标杆培育、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为支撑,制造品牌建设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突破24%、研发强度达1.8%,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三、重点工作(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行动重大产品创新。组织实施1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突出产品的重大创新和行业引领带动作用,项目遴选向“锻长板补短板填空白”、突破“卡脖子”技术和关键装备、零部件、新材料研发等重点领域倾斜。将“1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建设与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研究院创建等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中有作为有成果。落实常态化调度、部门会商协调、项目责任跟踪和精准支持服务等机制。新产品研发。加强新产品研发的服务与指导,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建立新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推动取得一批先进标准和重要专利。围绕高端装备自主突破、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消费品提质升级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组织企业申报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遴选下达不少于2项的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目录。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和能力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省级新产品认定工作,评选发布全省年度10大标志创新产品和年度创新产品50强名单,每年编制发布《省重点新产品推荐目录》。技术创新示范。新增1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以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抓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人员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推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应用高新技术能力、创新发展战略、盈利能力、管理水平、行业带动等方面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创新发展经验。(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行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集群为主要领域,以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和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为主要目标,加快建设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领头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跟跑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鼓励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申报、融资渠道等方面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认定一批高水平的省级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开展市级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到2023年,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全国形成示范作用,力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再获突破,新增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60家,市级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全面展开。产业技术基础平台设立。围绕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集群,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针对试验检测和信息服务等领域,指导建设一批基础性、先进性、权威性、公益性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单独或联合高校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以及高层次学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活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常态化联系机制,积极推动省内外高校优势学科以及院士等科研团队精准对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定期开展高校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活动。按照“企业+高校”模式,鼓励工业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共同打造创新联合体。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在境外设立、收购研发机构,吸引国外高端创新资源流入。支持省内外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合作共享。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大学科技城、视频文创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加强经验交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