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业《卫生招聘考试之卫生招聘(文员)》考试必考200题题库,word格式可自由下载编辑,附完整答案!内部使用湖南省安乡县《卫生招聘考试之卫生招聘(文员)》考试必考200题题库大全及答案第I部分单选题(100题)1.甲与乙签订一份买卖合同,将一辆原价12万元的二手轿车以10万元的价格卖给乙,乙付款后将车开回,但一直没有办理车辆过户手续。A:归乙所有,因该车已交付B:归乙所有,因乙已支付价款C:归甲所有,因未办理过户登记D:在办理过户登记之前,由甲决定该车的所有权归属答案:A2.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均自申请日起计算。其中,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年。A:20、10B:15、5C:25、15D:30、20答案:A3.下列机构中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是()。A:工商银行上海分行B:北京市人民政府C:新华社D:天津市人民医院答案:A4.甲是爱狗人士。一日,甲在路上偶遇一只遗失的小狗,将其带回家精心照料,并贴出启事寻找狗的主人。次日,甲忘记关门,致使小狗跑到邻居乙家,将串门的丙咬伤。不久,小狗的主人丁找到甲要求领回小狗。丙的损失应由谁承担?()。A:甲B:丙C:乙D:丁答案:D5.甲与乙结婚五个月后,乙怀孕,甲病故。当时,甲、乙共有财产18000元,甲之父丙提出与乙平分。乙不同意,遂向法院起诉。请问:人民法院对这笔财产权如何处理?()A:乙和丙平分,各9000元B:乙得6000元,丙得6000元,为胎儿保留6000元C:乙得12000元,丙得3000元,为胎儿保留3000元D:乙得12000元,丙得6000元答案:C6.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与网络化已经成为我国从政府到民间的共同努力目标;使用网络也已成为全民共同参与的日常行为。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将青少年上网视为洪水猛兽?难道是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自控力而导致上网过度?我国CNNIC调查(2007年)证实,网络使用人口最高的是占66.3%的20~35岁成年人,18岁以下青少年仅占17.2%。A:“青少年上网=问题”的悖论B:重视青少年上网的原因C:青少年对信息化与网络化的重要性D:网络使用人口结构答案:A7.人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轨迹,人的一切言行总是一定“轨迹”的体现。资产阶级的唯我主义的形成是圆内半径运行轨迹的结果。这个“圆”的圆心就是“我”,“半径”则是个人的利害得失。A:资产阶级世界观是由总以“我”为核心去处理利害得失而形成的B: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表现是“唯我”,一切利害得失均以“我”为核心C: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表现是自我标榜D: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是唯我主义的表现答案:A8.下列选项中,可以适用《合同法》的是()。A:张某与王某的领养合同B:赵某与林某的专利许可使用协议C:李某与孙某的婚约D:杨某的遗嘱答案:B9.下列关于表述法的效力的选项哪个是正确的?A:“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这项规定在法学上被称为“从新原则”B:一切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所规定C:法律生效后,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所谓“不知法者得免其罪”D: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答案:D10.中学生小虎在暑假时到邻居家经营的超市帮忙,邻居答应等假期结束时将给其1000元报酬。假期结束时,邻居以小虎才13岁、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由拒绝给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经过父母同意后,小虎才可以要求该项报酬B:接受报酬不以民事行为能力为限,所以小虎有权要求该项报酬C:小虎有权要求该项报酬,但具体金额应由其和其邻居共同协商D:小虎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民事行为能力,无权要求该项报酬答案:B11.属于地震“次生灾害”的是:A:山体滑坡B:桥梁断裂C:通讯中断D:管道破裂答案:A12.经常居住在中国的美国籍夫妇想收养一个中国籍儿童,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收养,应当与送养人订立书面协议B:因其为外国人,故不能收养中国籍儿童C:需亲自向所在地的县级民政部门登记D:只需经美国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即可答案:A13.江泽民同志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这句话表明的是:A: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B: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D: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答案:A14.我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