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cctv7致富专题zt.hao315.tvqyue大众汽车总裁兼CEO范安德在这里,自然要问,什么样的才算是最中国化的企业,用一个中国的名字是不是就是中国的企业了?还是说大部分的工作人员是中国人,或者大部分的采购在中国完成,才是最中国的企业?虽然我们是跨国汽车公司,但是在中国我们感到就跟家里一样,我们研发的工作,我们的生产,我们的采购都在中国完成,甚至有些车型,从头到尾几乎全都是国产化。你看大众几万名职工,99%是中国人。不能说因为名字,或者这个标志是中国的就一定是中国的,或者不是中国的就一定不是中国的。如果这样讨论的话,这个基础是不公平的。记者:2007年刚刚过去,在新的一年里,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大众2007年的业绩和对2008年的展望?范安德:我们去年在中国的销售量突破了90万辆,这可以说是大众汽车在中国创造了一个新的销售纪录。大众汽车品牌和奥迪两个品牌都有接近25%的增长,特别是奥迪,在去年一举突破10万大关,这是中国高档车中第一家突破10万的车型。在大众汽车品牌里,大家知道早在2006年,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总销量已经超过大众汽车品牌在德国的销量,2007年我们继续延续这一趋势,也就是说对于大众汽车集团所属的大众汽车品牌而言,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对于2008年,我们既保持乐观,也同时保持谨慎。我们会高度重视中国政府采取的金融和经济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我们会密切关注汇率和金融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在2007年已经取得的业绩基础上以及对2008年总体市场谨慎乐观的前提下,我们希望大众汽车2008年在中国销售总量突破100万辆。记者: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大众在2008年的具体计划?范安德:大家知道2007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引进了两款车型,一款是一汽-大众迈腾,一款是上海大众斯柯达明锐,2008年还会有新的车型出现。大家知道,2007年年底之前,上海大众引进了CrossPOLO,最近上海大众还将引进桑塔纳改进款和途安的改进款。在4月份举行的北京车展上,我们将推出全新的车型。我说的这两款全新的车型,不是上海大众或一汽-大众我们其中一家推出的,而是两个合资企业都会推出各自的全新车型,而且这两款全新车型都是由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开发的,他们不是现有车型的补充,而且都不是概念车,而是一款量产车型,是要在市场上抢占大量份额的量产车。我们在这方面又可以做一次先锋,因为像这样的在中国全新开发的量产的车型,还没有其他的厂商做。2008:夺金之年记者:2008年是奥运年,同时也是中国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大众有什么期望?范安德:大家知道,2006年是转折之年,2007年是稳健推进之年,2008年则是夺金之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吸引全世界的注意力,我们希望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竭尽全力为北京、为奥运添彩。我所说的夺取金牌,获得第一,并不仅仅是销售数字或者是利润这样一些简单的数据,而是希望我们企业有一个全面的突破,整体上成为中国最好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记者:从2005年10月起,大众开始实施奥林匹克计划,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这一计划在目前的进展情况?范安德:现在我们实现奥林匹克计划的工作正在顺利进展中,而且所取得的成果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计。例如根据奥林匹克计划,我们希望到2008年能够在中国实现降低成本40%,到2007年底我们已经完成了降低30%,已经完全达到我们预定的计划。今年再完成10%降低成本的目标,我们完全有信心。在过去两年中,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提出了劳动生产率达到30%,特别是在国产化方面。根据奥林匹克计划,我们希望到2008年底平均国产化率80%,2007年底我们就已经达到83%,可以说提前并超额完成任务了,完全可以说我们在生产方面已经是一个环保企业了。奥林匹克计划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提高产能利用率。我预计的目标是到2008年实现产能利用率90%,2007年底我们就已经提前并超额完成任务,达到95%。在奥林匹克实施过程中,尤其令我满意的是营销网络和营销组织方面所做的改善。我们在这方面不仅对经销商进行了重组,也对我们销售组织进行了重组,我们现在的销售组织和经销商网络已经比几年前更加贴近顾客,贴近市场。进一步提高国产化率记者:刚才您提到今年是夺金年,可是我们都知道,大众在2004、2005年经过了一个低谷,2006是一个转折年,能不能详细说说,比如大众在降低成本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范安德:对于我们生产企业降低成本,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提高国产化率,我们过去两年提高的幅度超过20%。可以坦率地说,现在我们提高国产化率都不用政府出政策,完全是企业希望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需求。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