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戊戌变法》历史教学反思《戊戌变法》历史教学反思(精选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戊戌变法》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戊戌变法》历史教学反思1康梁两个早年经历与他们的经历与他们的思想有一定关系。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课本中有一结论戊戌变法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该是本书最荒谬的一个结论,没有科学依据,不伦不类,违背归纳法推理原则。教学需要拿来主义,下面三篇文章对我启发较大。《戊戌变法》一节中引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一段:“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这个材料是教材上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利用好,甚至有人会用错。拿到这个材料后,我们要加以辨析:梁启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本书的?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流亡海外。海内外舆论相当大部分是指责康梁等人。在这种情况下,康梁等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且还想争取海内外舆论尤其是海外舆论的支持,以解救光绪皇帝。所以,在戊戌政变结束后的两三个月内,梁启超就匆匆写成此书。这样特定的背景和写作目的,决定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梁启超的这段话。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当时的形势是“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是想证明变法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普遍支持,是正义的。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光绪皇帝“鸡鸣而起,日哺乃罢”,是想树立光绪皇帝勤政、民主的开明形象。至于变法是否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光绪皇帝是否真正勤政和民主,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仅凭这段材料我们还无法下结论。那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份材料呢?首先,我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如下信息:梁启超认为当时变法的形势一片大好,光绪皇帝勤政、开明。其次,我们要分析梁启超为什么会这么认为。这是因为:他想树立光绪皇帝的良好形象,他要证明变法的合理性。再次,我们要分析梁启超的叙述是否是客观的',这就需要我们将这段材料和其他材料作比较。相当多的史料揭示,戊戌变法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教材也是持这种观点,而且还认为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逻辑角度来讲,正因为群众基础薄弱,所以变法才会失败。所以,梁启超的叙述肯定有夸大的地方。这种夸大,如果是无意的,这就表明康梁等人十分幼稚,没有看到变法危机四伏的恶劣形势;如果是故意的,是因为他要证明变法的合理性。实际上,梁启超后来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承认,当时为情势所逼,自己有夸大地方,是故意的。最后,我们能从这段材料中做出什么结论呢?从方法角度来讲,不要轻信所谓的一手材料,一手材料的可信度同样受作者的立场、期望、动机的影响;从知识角度来讲,这段材料不能用来证明变法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戊戌变法》历史教学反思2本单元内容为“近代化的探索”,是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学习本课时力求让学生对该单元内容形成整体的认识,并逐步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戊戌变法》这一课是第二单元较重要的一课,此时正是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的阶段,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课是较难理解的一课,维新派为了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1、在教学目标这一点,紧承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达到三维目标,又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2、在“自学检测”题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针对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同时开启学生思路,在上新课前让学生做准备,查找相关的图片与资料,为重点掌握“百日维新”内容打下基础。3、运用学习小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说中学,在争论中加深理解,效果较好。4、不足: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还是理解得不好,部分学生其实是蛮想事的,联系到戊戌变法中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因为维新派依靠的是封建皇帝,但又没有实权,掌权的是慈禧太后,所以戊戌变法中又牵扯到封建势力争权夺利的斗争。有学生在课后还问到什么是资产阶级,这些学生看来是学进去了,这一点就是平时成绩相当好的也并非知道这个概念,理解其内涵《戊戌变法》历史教学反思3本课处于本教科书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二课。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另一方面,“戊戌变法”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说明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另外,戊戌变法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因此,本课的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本课的'教学思路大体是:以多媒体呈现诗歌,并请学生朗诵诗歌,将学生从、带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整课内容围绕诗歌来提问,从而制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