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经验做法文章标题: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经验做法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国家税务总局贯彻科学化、精细化理念,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的重大举措。根据总局及省局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局切合实际,理顺机制,夯实基础,围绕“以管户与管事相结合为原则,以税源管理为重点,以信息网络为支撑,以量化目标为导向,明晰职责,对纳税人实行动态监控”的基本构思,准确切入,勇于探索,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xx年,税收收入在20xx年突破3.4亿元的基础上增收1.5亿元,20xx年突破4.9亿元,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长,宏观税负由20xx年的7.09提高到了7.69。一、主要做法(一)准确切入,实现三个突破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核心,我局以税源控管为切入点,坚持全程管户与环节管事相结合的原则,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凸显弱点,力促征、管、查形成良性互动,有效强化税源控管。(1)分类管理户源,突破管理难点。税源管理难点就是户源底子不清、责任不明,我们在吸收传统“专管员”管户制度长处的基础上坚持简约、实用、效能的原则,以属地管理为主,分类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为辅,采取人工评估与电子分类相结合的方式,实行以生产经营规模为主,分行业、分信誉等级、分类型、分税种、分地域管理,全市纳税人4317户,分“大中型企业、特色企业、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四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片管理,划分责任区,企业分11片,个体户分5片,全程管户,责任到人,服务到事。同时推行“一户式”管理基础上的“一人管户,双人上岗”和进户审批制度,杜绝随意进户、随意下户、随意管户,坚持一年进行一次分类,每月限期对纳税人申请税务登记、税种登记动态变化进行核实,按照“一户式”管理要求设立分户手工台帐和电子台帐,力求做到知情到点,管理到位。(2)过程实施监控,突出管理重点。过程成就结果,同时也体现管理员的执行能力,我们在分类管理户源的基础上,引进了过程控制理念,务实税源管理各环节上的管事职能。一是加强跟踪管理,零距离贴近税源,为防止工作出现盲点,使工作有始有终,我局实行三个层次跟踪管理机制,即征收环节即时跟踪,管理环节限时跟踪,稽查环节长效跟踪的跟踪机制。同时,辅以三个报告的形式充实税收管理员的管事职能,即《企业辅导报告》、《日常巡查情况报告》、《税源分析报告》,要求税收管理员每半年对企业进行一次辅导,每季度进行一次巡查,一次税源调查分析,及时提出《纳税评估建议书》、《日常检查建议书》,实现了税源动态信息的有效管理。二是突出重点,实行重点税源、重点管理、重点行业、重点监控,突出“大中型企业管理重在“控”;特色行业企业重在“评”;中小型企业重在“管”;个体工商户实行统一行业标准、统一行业税负、统一发票管理,统一电脑定税“四统一”的管理特色。同时对重点税源户明确标准,规定年应纳税额在30万元以上的均纳入重点税源户管理。(3)环节深化评估,凸显管理“弱点”。一是对外加强执行环节评估,制定了《税源重点监控指标情况表》,对所有一般纳税人连续三年来的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类汇总,找出同行业特点和行业指标,建立指标监控体系,针对性地限时评估;突出评估重点,每月确保一个评估重点,实行重点突破,着力解决低税负、零税负的问题;扩大评估范围,将所有税种纳入评估范围。二对内实施管理环节评估,明确信息采集周期,按季分行业进行时效明确,强化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征、管、查三环节所有涉税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凸显管理“弱点”有效提高管理水平。(二)把握关键,夯实三个基础明确职责是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关键,我们把理顺机制,清晰职责作为关键点,融合各种举措综合运用,夯实基础,建立起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长效机制.一是按照抓大稳小的管理原则。在实行“一户式”管理的基础上,对经营期1年的实行重点辅导和检查,对于经营期2到3年的实行动态化监控,开展好日常检查;二是根据日常管理、纳税评估、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相互协作,相互监控,相互制约的原则,明确分工,细化职责,税源管理科成立日常管理岗、纳税评估岗、日常检查岗,实行按岗择人,论岗担责。日常管理组负责本责任区纳税人日常税务管理工作,纳税评估组负责辖区内纳税评估岗,日常检查组负责辖区日常检查工作,将具体工作分为“日常管理、日常检查、信息采集、资料核实、分类评估、纳税服务”六大类,既要负责日常催报工作,也要负责核实税负登记和纳税申报质量,提高基础数质量等工作,并将所获取的相关信息传递到下一环节。建立了文书传递制度,畅通征、管、查部门之间信息交流渠道,并明确了奖惩标准,形成良性互动,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二是完善规程,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制订了[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