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题目:文化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产业研究第九章文化模因论看文化产业的创新路径一.技术创新1.1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紧密,充分认识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以科技推动文化发展、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是我们在竞争日趋多元、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避免处于文化守势,以自己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取得国际认同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并提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1]201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由中宣部、科技部召开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座谈会”上指出,要着眼于拓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广度深度,更加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把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贯穿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就是以科技创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产品的竞争力。[2]1.2科技创新更新了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构成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交融。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离不开一定的方式和手段,[3]生活在当[1]杨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基于对昆曲信息化建设的调研[J].图书情报工作,2011(11):110-113[2]李昕.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合理性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09(01):171-177.[3]罗娟.多主体参与的科技传播模式、渠道、内容和手段创新[J].科技传播.2014-10-23下的社会,我们无时不刻不处在科技进步带来的极大便利中: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在眨眼之间沟通世界风云;新一代生物技术,作用于从餐桌到战场的广袤领域;而在科学的发现上,“上帝粒子”的证实昭示着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新高度。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崇尚科学、传播科学成为全社会的呼唤。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有笑、有料的科学传播正在信息大爆炸的海洋里显得弥足珍贵。1.3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科发展在纵深和交叉两个纬度上不断深化。一方面在纵深的方向上,学科前沿与学科本级、普适的距离越走越远,另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多,越是在深入的领域里越是会遭遇相邻或其他学科的难题,越是在产业支撑的关键适用技术领域越是遭遇跨学科的挑战。[4]以科技视角关注社会文明,以科技传播培育社会文明,是产业进步所需要的学术理性,是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技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三中全会决定也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针对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进程中,公民社会对消费、生产、以及科技发展的热点、焦点关注,整合科技界共识,通过传媒互动,为公众带来开放式的理性解答,凝聚起产业各领域、社会各界科技驱动创新发展的共识。并通过与博物馆机构、科技社团、教育、企业等机构的协作,以学科共识、科技前沿为亮点,以对标博物馆展陈、以及消费前沿、热点为辅助,传播科学理性,培育科技文明,涵养经济社会科学、理性的水土,弘扬科学精神。[5]包括话题组织(含社区互动,互联网调查)、调查研究、形成沙龙主题报告、专家邀请、场地落实、观众组织、媒体组织、舆情监测、活动总结提高等环节,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包括传媒界宣传报道和社会各界的舆情引导。二.艺术创新科学精神与艺术素养不仅是当今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构成,也是影响国家竞[4]赵国旗.新形势下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作用初探[J].科技传播,2014(02):104-105.[5]马昕茹.科技传播对科技决策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2.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教育重点。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传统理念中的“智育”至上常常将艺术教育排除在科学教育的殿堂之外,导致中国虽然是一个制造大国,却不是一个创造大国,在长期依靠引进或仿制外国产品的生产方式下,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基本上仍停留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