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4语文教学点滴体会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白雪冰课改改变的是一些固有的理念,转变的是一些陈旧的思想,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课改究竟让老师如何讲课?我的理解是:学生能讲的,教师不去替他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去替他做。语文课堂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想、学生问、学生讲、学生答,这样坚持下去,就能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我想,“课改”在每一位老师的心中都会得到不同的诠释,在实践过程中也会积累这样或那样的宝贵经验,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面对职业中学的学生,语文课改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有这样几点需要注意,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一、培养学习语文的正确态度。学生学习,态度很重要。如果他的学习单是为了应付那张高考卷,那我想他的动力不会太持久,更何况到我校学习的学生,有很多不是为了考学,而是为了等待时间,养养身板。这时就要对学生说明:无论你参不参加高考,都要学好语文,如果不参加考试,更要学好语文。学习语文有很多作用,但有一点必须让学生明白,那就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作用是明理和思考,明理就是使学生明白道理,思考就是使学生学会思考。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学好语文不单是为那张高考卷,学好语文不单是能说会写,学好语文也不是为了将来一定要成为大作家。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能懂得人生道理,能够面对自身不同情况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明理和思考是用来指导人生的,用我们的话就是“构筑精神家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有了这个概念,谁还来拒绝语文呢?语文课堂上,学生就有了深入地思考,我们不但要学习人家的文章,还要透过文章学习人家的人格,人家的思想,人家的道理,人家的境界。态度端正了,以后的教学工作就好开展了。二、(语文课)学生需要正确引导语文课本的一些文章所宏扬及倡导的“真、善、美”的精神境界似乎近在咫尺,却往往远在天涯,学生在现实与文学的两边游走徘徊常常无所适从,甚至思想误入一端,这时就需要语文老师及时而正确的引导。举个例子,“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往往是文学作品所看轻甚至是鄙弃的,如:陶渊明弃官归田,李白辞官放浪天涯等等,而现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世俗评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大都要根据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的财富来判断,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要么认为文学作品都是骗人的,要么在心里留下官场黑暗、钱财害人的观点,这两种思想都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如何正确处理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金钱富贵,功名利禄没什么不好,追求功名富贵、追求金钱是没有错的,它是每个现实中的人所希望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在追求的过程当中,绝对不能放弃理想,放弃执着,绝对不要把它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如果现实的黑暗与理想发生了冲突,有精神追求的人是永远不会放弃理想的,陶潜辞官是因为官场压抑甚至扭曲了他的人格追求,他要尊严、要自由;李白遍游山水,是因为受到长安权贵排挤,他要排遣、要寄托。而他们的初衷都想出世做官,大济苍生的。再举个例子,我们不提倡高中段的学生谈情说爱,而大量的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搬上了语文课堂,我们明白这是为了帮助高中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而学生不明白,他们遇到这类作品,顿时精神百倍,在作品中急切地寻求灵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时语文老师如何把握教材就十分重要了,学过《氓》,就引导他们多一份对情感的冷静与谨慎;学过《静女》,就引导他们多一份对爱情憧憬的纯洁与美好;学过《孔雀东南飞》,就引导他们多一份理智与坚守。告诉他们,爱情婚姻是终身大事,不是儿戏,有一种情愫可以埋藏心底,但不可以以身试法,好比树上的果子,没有成熟时采摘,那味道是苦涩的。当然,你说了这些,不听的也大有人在,但如果你不引导却是你的疏忽,你只有相信他今天不听,也许明天会听,明天不听,也许在他后悔的时候会想起。三、快乐为本,“量体裁衣”。上语文课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舒服,让自己舒服;让学生愉快,让自己愉快。语文课当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越好,然而也绝不是学生说的越多越好。一堂语文课,到底是老师该讲得多一些,还是学生该说得多一些,这要取决于文章本身和学生的接受情况,不可千篇一律用所谓的哪一种教学法。语文是靠心灵来感悟的学科,讲求的是“潜移默化”,是“耳闻目染”,当一篇文章优美生动,通俗易懂,这时就要放手让学生感悟思考,激发他们的热情讨论回答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当一篇文章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这时就需要老师积极的引导,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思考回答;当一篇文章的高度达到学生即使绞尽脑汁也无法领悟到位时,就需要老师深入地讲解和剖析,学生无需再说什么,他只需静静地聆听;当一篇文章的美能真切地打动大多数学生,这时只需学生沉浸在作品中,丰富、净化和洗涤他们的心灵,不需要任何一方高谈阔论,不要破坏了这份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