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校长群体的文化与人格修养石家庄市一中校长田运隆一中的教育哲学: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一中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一中的教育宗旨:为了学生明天的生涯与幸福对于校长群体,我认为应该树立“职业幸福”的观念与追求。社会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团队,其成员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并非和所得报酬成正比,而是与其职业的“幸福感”密切相关。如果作为学校领袖的校长都不能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就不可能给自己的教师和学生创造幸福的教育环境。一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追求五大功能:校园之真、校园之善、校园之美、校园之乐、校园之健,其中所谓的“校园之乐”,其宗旨就在于创建愉快的校园生活。要求教师“敬业,攻业,赏业”,只有能够体味出教师职业的乐趣,才能够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实际上也是追求职业幸福感。而校长群体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大于教师,所以更应该具有职业幸福的观念与追求。校长的文化修养是一个优秀校长的基础素质,而校长的人格修养,则是学校管理者的重要内涵。可以说,一个优秀校长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底蕴,是其事业成功必备的元素级的基底,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校长的气质、风度、行为方式和感染力。知识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突击学习和提高的,而文化博大精深,漫无边际,只能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可能达到一定的造诣和境界。校长修养涉及到许多领域,我的观点是首先要修养好“六气”,指的是正气、骨气、大气、才气、锐气和朝气。(一)正气,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核心就是正义与良知。在知识密集型单位,需要强调正气。正气是教师的立身之基,行为之本,教师的“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很大程度上是指教师做人的气节和准则。校园是学术之地,不是心术之地,更不能成为权术之地。校长应该为全校教师树立正气的典范,激扬正气就能贬斥歪风,树立正气才能给教师创造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才能激发教师潜在的创造性,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智慧与灵感。树立正气就是让优秀的人才得到肯定与褒奖,让中庸的人悟出企盼与渴望,让落后的人感到压力与危机,从而使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承担起使命与责任,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二)骨气,其内涵是校长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直接决定校长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我认为,在商品意识充斥、物欲横流泛滥的今天,校长群体更应该具有骨气,保持学校教育的神圣与高雅,使学校真正成为塑造师生心灵与品格的纯真之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应该成为我们校长群体修身养性的座右铭。(三)大气,是人的气质风度的外在表现。所谓大气,主要表现是豁达与宽容。豁达是襟怀坦白,与人为善,豪爽真诚,肝胆相照。宽容,是真诚的体现,是内涵丰富的象征,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宽容不是懦弱和迁就,不是姑息和放纵,而是集思广益,兼容并蓄。宽容需要博大的胸怀,需要饱满的知识和丰厚的阅历。宽容是美德,是个体实力的表征,恰当的宽容,更凸显人格的魅力;恰当的宽容,是更高级的教育方式。教师群体精英荟萃,藏龙卧凤,需要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进事业的发展。一中的“教师文化”其核心就是在学校创造“君子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氛围。有本事的人必定有性格,校长应该能够宽容这样的“性格教师”和个性学生。这对于师生的工作、生活、学习乃至于身心健康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古语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大气之人才能顾全大局,既考虑自己学校的发展,也能兼顾到兄弟学校的进步,更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四)才气,是指校长的专业才能、管理艺术与领导智慧。没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就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没有较强的管理艺术,就不能形成个人的管理风格和魅力;而没有充分的领导智慧,就难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校长必须研究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包括政策环境,人际环境,生源环境等,在充分把握机遇的同时,善于巧妙地规避风险,“行善政,善行政”,实现“社会之福,事业之福,个人之福”的至高境界。(五)锐气,是校长不懈追求、奋发向上的原动力。校长不是一般意义的行政领导,而应当成为教师的学术引领和导师,特别是新课程、新课标的施行,使得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乃至于具体的教学环节,都面临着新的变革,可以说,“教育创新”在今天更具有实际意义和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校长们永远保持不衰的锐气,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管理能力与管理艺术,永葆学术领先的地位。(六)朝气,是校长活力的表现,是乐观健康的生命哲理、充满情趣的生活状态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教育的职业给予我们“天赐良机”,那就是“永远伴随年轻”,学生鲜活的生命状态和年轻蓬勃的朝气,是校长群体无尽的生命资源;而校长也只有保持充足的朝气,才能与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学生的渴望与需求,从而使其教育行为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具有目的性,真正为学生所欢迎。我的观点是:“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只有我们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法贴近并融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