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老舍之《二马》的语言特色在作品中,长期在北京生活的老舍,也让他说的每句话都带有浓烈的京味。而带有儿化音的京味语言也成了老舍写作的一个特色。在描写马威的外貌时,有这样写到:“眼角儿也往上吊着一点,他的眼珠儿是非常的黑,非常的亮。”短短的几句话就把马威的一些外貌特征勾勒出来了。这是一部异域作品,可采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让读者有一种熟悉感,让读者更容易的了解里面的人情世故。如用富有京味的语言来描写温都的外姑娘外貌时,这么写到:“一双黄眼儿,一只小尖鼻子儿,一张小薄嘴,只有关的时候才能把少年的俊俏露出一点儿。”这些语言简短,短短几字就把一个外国姑娘的外貌展示出来了。二、作品中的语言朴素,通俗易懂。如在讲述温都姑娘关于美的观念时:“什么东西越新越好,自要是新的便是好的,帽子越合时样就越好”,这些带有口语话的语言在平常不过了,却能把温都姑娘率真的性格给刻画出来了。这篇作品没有太难读,一个原因是语言的通俗。也许对外国文化或相关的事物的不熟悉以及外国作品语言的深奥性,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读以外国为背景的作品或外国作品就难以理清其中的思路。三、语言的犀利性。作品中的语言虽然平实无华,可每一句话都很犀利地揭露了弱国无尊严,批判了国人麻木不仁,不思进取的国民劣根性。在作品中,你会很很愤怒于外国人对中国人的鄙视,也很同情二马父子的所受到的冷遇。因为国家的不争气,让她的国民也抬不起头,忍气吞声的生活,可是令人悲哀的是,有些国民却依然麻木,不知如何奋起。“她妈的,两个破中中国人”、“我不愿和中国人一块去!跟着他去笑话!”“民族要是老了,人人生出来就是‘出窝儿老’,”、一国里要有这么四万万出窝老,这个老国便越来越老,直到老得爬不动,便一声不出呜呼,哀哉!”四、语言的幽默。二马和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一起奠定了老舍幽默小说的地位。语言幽默风趣成了二马又一大特色,如“母亲走道儿好像小公鸡啄米儿似的,一逗一逗得好看,女儿走起来是咚咚的山响,连脸蛋上的肉都震得一哆嗦一哆嗦。”这很风趣的把温都母女的不同点写出来了。而有时候语言的幽默更多的是达到一种讽刺的意味。五、普通的对话中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写伊牧师晚年想写一些有关中国作品,邀请老马做翻译时的对话中,老马表现的是一种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的文化惰性,一种以自然形成的、长期封闭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礼俗文化精神,而伊牧师则表现一种崇尚自由民主与理性,强调开拓与进取的法理精神。其实在伊牧师接待远道而来的二马父子时,两人在为吃饭付钱时的简短语言中,老马与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李子荣为查看账本时的对话中,也凸显出在中英两民族的文化人格差异英国社会的人际关系,虽然渗透着冷冰冷的金钱关系,但他们相互独立,按原则办事;而中国人则讲客套,重人情而近乎虚伪。而正是是在两种文化的差异下,老舍才痛斥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劣根性,从而揭露而改造国民劣根性,为中国寻找出路。在我看来,老舍的二马语言风趣幽默,可有一种深刻的犀利性,虽然朴实无华,却能反照中西文化的差异,揭露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拓展:老舍简介老舍(1899年一1966年),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和人民艺术家,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从小就熟悉城市贫民的生活,不满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同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者。一九二六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以后又创作了赵子曰和二马两部长篇小说。一九三0年夏天,他离英回国,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编辑齐鲁月刊。这期间他创作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多部长篇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六年,他到青岛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并继续从事写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上任、月牙儿、断魂枪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等,他的这些早期作品多取材于城市的下层居民的生活,对旧社会持揭露和批判的态度,笔调幽默、轻松、简洁。其中,骆驼祥子标志着老舍的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抗战的八年中,他以团结抗日为题材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创作了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面子问题等剧本,并写了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和短篇小说火车集等。一九四六年三月,他同曹禺一起应邀赴美讲学,写完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在新中国感召下,老舍回到了祖国。一九五一年十二月,老舍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这时期他除了写散文、曲艺、文艺论文之外,主要致力于话剧的创作,共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全家福第二十多个剧本。龙须沟是建国初期我国剧坛最有影响的话剧之一;茶馆则显示了老舍戏剧创作的纯熟的艺术风格,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优秀杰作。“文革”初期,老舍横遭“四人帮”的摧残与陷害,含冤屈死。老舍一生为我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