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改革和完善高校科技评价体系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文汇报》2013年4月15日10版调研表明,理科教授的晋升评价对SCI论文数量的要求,地方院校平均为2.7篇、行业特色高校为4.2篇、985高校为4.7篇。过度量化的科技评价还导致“应试科研”、“SCI专栏作家”等科研怪象频频出现。科技评价是推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对全国32所不同类型高校的调研,对目前我国高校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就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校科技评价体系提出了若干建议。现有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一、重数量、轻质量目前,各高校无论是对教师和研究生的考核,还是对院系、基地的评估均采用越来越细化的量化指标体系,“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十分突出,“数量是硬指标、质量是软指标”,简单地把科学研究等同于产品生产的“记工分制”的量化评价已成为绝大多数高校科技评估中的硬性规定。一是过分强调SCI论文发表量。把SCI论文数量作为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尺度。调研表明,理科教授的晋升评价对SCI论文数量的要求,地方院校平均为2.7篇、行业特色高校为4.2篇、985高校为4.7篇。二是过度看重科研项目的数量。把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等看作科研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将“立项”本身当作实际成果,是目前高校科技评价的突出问题之一。调研发现,73%的高校在评审教授岗位时要求必须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三是重成果数量轻转化效益。科研人员关注的是其承担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获得科技奖励的数量,而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关注不够,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过度量化的科技评价还导致垃圾成果泛滥,“应试科研”、“SCI专栏作家”等科研怪象频频出现,极大地制约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二、重短期、轻长远过于注重短期考核,往往使广大教师根本无法潜心研究,因此难以产出高水平成果。一方面,高校普遍采用一年一度的科研考核。高校教师只能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取项目作为科学研究的唯一目的,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低水平重复、缺乏原始创新。正如一些教师所反映的那样:高水平成果通常需要“十年磨一剑”,一年一度的短期考核就是让我们“一年磨几把小刀”。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各级科研项目的考评周期一般也都很短,而且还有诸多的中期检查,使得大多数科研人员疲于应付填写各类检查表格、参加各类答辩会、评审会等,真正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则所剩无几。三、重个人、轻团队高校的科技评价,存在严重的“重个人轻团队”倾向,不利于个体与个体、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合作,也不利于科研人员的跨院系自由流动和合作创新,导致“科研个体户”现象异常突出。超过20%的高校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更注重对个体的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团队作用。在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发放的考核中,过分强调个人获得科研成果的数量及其排名的位次,注重第一作者、第一单位,排名第二及以后的作者和单位则不受重视甚至被忽视。在科研项目评价中过分强调项目主持人的贡献,而缺乏对整个团队工作的认可机制,往往造成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忽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不利于科技联合攻关和资源共享,也导致高水平、跨学科团队的科研合作较少,难以实现协同创新。四、评价标准“一刀切”目前我国高校科技评价的方法和形式过于简单,对学校、学科和科技人员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考虑不够,评价标准“一刀切”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一是在对学科的评价上,忽视了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特点,在调研的32所高校中,超过1/3的高校都认为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科发展和科技活动特征的差异考虑不足。二是对科技人员的评价,忽视了不同工作任务和聘任岗位的差别。对教师的业绩考核和职称晋升,多数学校尚未完全采取分类评价的制度。在具体评价操作中,又往往以论文、专利、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等相同指标、甚至相同标准进行考核。五、评价导向功利化将科研产出与教师薪酬直接挂钩,是当前高校科技评价导向功利化的集中体现。在受调研的32所高校中,各高校对发表在高级别刊物《Nature》或《Science》的论文均给予每篇10万-100万不等的奖励;对于发表在SCI检索刊物上的论文则根据分区给予1000元-2万元不等的奖励;对于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则给予几十万到上百万的奖励,有些学校还提供2-4倍的配套资金。在这种过于功利化的评估体系引导下,“挣工分”成了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直接目标,导致学术界急功近利的风气盛行。问题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我国科研管理体制问题的多发有其宏观背景和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