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外城市建设史精简版1.1少飞组荣誉出品中国部分:一.殷商时代城市有哪些?1.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4千年前的夏代)2.洛阳洛河边的“二里头”遗址3.都城偃师尸沟乡遗址---早期---推测为汤都西毫(与二里头遗址相差6km)4.郑州商城---中期5.湖北盘龙城---中期(商代方国都邑,可能仅为宫城)6.河南安阳殷墟---晚期(安阳小屯)--庞大的开敞式城市二.周代的城市1.周原的凤雏与陈召宫殿2.丰,镐二京3.成周(东周都城)4.曲阜(诸侯城)三.考工记的内容与释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释义(略)四.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特点1.城市职能增加2.规模扩大3.城市用地结构变化,增加文化区4.城市形态因地制宜与自由设置5.城市以宫为中心,中轴线,前朝后市等。6..城市防御不断加强五.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城市1燕下都(BC4---BC3,今河北易县东南)2赵邯郸(BC4---BC3,今河北易县东南)---晋邯郸大夫采邑城改造扩建3齐国临淄(bc4,今邯郸)4曲阜鲁国故城5郑韩故城(bc4—bc3,郑国、韩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6淹城(西周时代淹国都城,今江苏常州市南,离市约7公里)7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境内的长江北岸,纪山之南,又称纪南城)六.汉长安规划特点1..城市用地结构以宫殿为主。其占有大量面积。还有九府、三庙、九市和160闾里。2.城市功能分区不够清晰。宫廷与居民混杂3.城市建筑群的奠定,像礼制建筑群,轴线。4.充分利用地形规划设计。利用龙首山高大地形建设宫殿5.区域规划的观念七.东汉都城洛阳规划特点1.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宫廷区占城面积1/3),奠定了礼制基调。2.南北轴线的出现。与西汉长安布局不同,宫在轴线两侧布置3.“择中立宫”“左祖右社”沿袭营国制度4.旧城改建类型。八.邺城的规划特点及布局图1.功能分区更为明确,用地比例更为合理。2.综合运用城廓分工规划概念,形成市南宫北的总体规划格局。3.以宫为中心,遵循礼制规划秩序设计。4.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南北轴线与东西轴线。轴线上有开阖有序的空间秩序。5.布局着眼军事因素。布局图见附图一:九.北魏洛阳的规划特点1.旧城改造利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南宫改为中央官署区。2.南北轴线的加强3.营国制度与井田方法十.建康规划特点1.内城性质,外廓在南、东、西2.以城为中心,外围利用山丘等险要形式建成城堡,形成一个军事防务圈3.以宫为中心,4.三重城环套格局,以篱栅为城,以自然地形围廓。5.充分利用地形,自由为主,严整与自由并存6.商业城市职能增强。城市规模大。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城市人口俱增,商业与居住繁荣7.文化宗教之城8.大面积园林9.滨水商业区的兴盛十一.隋唐长安城市的特点:布局图见图二1规划思想受北魏洛阳、东魏和北齐邺城影响。宇文恺曾考察之。2城市规模宏大、3规划严整,中轴对称格局基本形成4分区明确,把宫城、皇城与居民区、市区分开5城市布局的数字概念6城廓分工制度,“城”的内涵调整,将皇城设为集中官署区。7晚期城市里坊制的松动,8充分利用地形十二.宋城市总体特点:1.“草市”、“墟”、“场”等定期集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市镇2.商业大发展,城市商业区范围在不断扩大。传统里坊制瓦解,向街巷制转变。3.城市防御技术革新4.全国性的大城市规模大于欧洲城市5.宗教建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6.运河城市的衰落7.城市商业、手工业职能加强十三.北宋东京的改建与变化图,布局图,评价宋东京城市布局见附图三宋东京城市布局见附图四特点与评价三套城、宫城居中、中轴线、井字形道路系统对以后城市规划影响较大。1城市商业网络建立与商业内容增多2城市行政机构布在很集中3城市街道景观改变4规模减小,用地节约5.城市防御功能强6城市防灾意识强十四.南宋临安的特点1.废除集中市制,建立3级商业网络2.里坊开放3用地结构变化4水乡城市特点明显5卫星城6轴线功能变化十五.平江图价值南宋绍定2年(1229年),郡守李寿朋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1)传统的古代地图方法绘制,反应当时较高的测绘水平。(2)正确反映了当时城市面貌,为研究古代社会、政治、文化以及城市建设与建筑提供珍贵资料十六.元大都的建设特点与成就1继承与发展了唐宋以来优秀的规划设计手法2城市景观:规整宫殿与不规则苑囿有机结合3完善的上下水道4良好的城市建设时序5较好地处理新旧关系十七.明北京图和变迁图变迁图见附图五布局图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