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八章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本章重点、难点:第一节主导产业及其选择(一)主导产业的概念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观点,主导产业是指: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即该产业有极强的创新能力,推动了制造、销售、管理、组织方式等一系列创新,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创新使产业生产效率提高,产业获得增长;另一方面,创新带来的新产品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比如自动化生产工具的出现引起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大量需求,手机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大量消费需求),使产业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收益,生产要素流入,导致产业的生产规模扩张,增长速度保持很高的水平。20世纪20年代的汽车工业和80年代的电子工业都是典型的例子。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三个条件缺一则不成为主导产业。罗斯托认为,扩散效应是指主导产业部门的增长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回顾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增长对那些向自己供应投入品的供应部门产生的影响。2.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还会引起它周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3.前向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诱导了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汽车工业的扩散效应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二)、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赫希曼)2、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3、最终需求型产业4、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按照前向关联(中间产出率)和后向关联(中间投入率)大小划分的产业群产业间的联系方式:2、上游、中游、下游产业的联系方式据国家煤监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煤炭产量为23.3亿吨,实际产能达25亿吨左右,但全年社会需煤量仅为22.1亿吨。业内人士认为,仅凭2006年的煤炭产量,尚可以认为煤炭供需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但结合现在的产能和猛烈的投资势头,过剩已比较明显,其带来的影响绝不能小视。钢铁行业长期存在产能过剩,2006年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自给率,普通线材达107.27%,螺纹钢筋为104.63%,热轧宽带钢为106.92%,已超过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供大于求。此外,我国的纺织业、铁矿石、铅锌铜业、石化业、电力钢铁、煤炭等产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二、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采取这种方式的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日本是较早采取这种形式的国家,它主要根据“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产业发展顺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这种形式。如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制订了一系列产业技术政策,加快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二)罗斯托基准(三)筱原基准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四)就业弹性基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业弹性水平不同在一国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大,就业弹性水平越高;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大,就业弹性值越低。第三产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较低的产业,对劳动有较高的容量,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提高就业弹性水平。四、主导产业群体及其更替阶段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其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方面的内容。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保证各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1)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次产业内部的比例要相互适应。(2)各次产业内部以及三次产业之间增长与发展的速度要相互协调。(3)各产业部门的联系、变动和流向要符合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协调状态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2)各产业相对地位的协调。客观上,一定时期内,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而所处的地位不同,如这些产业按主次轻重有序组合,构成一个有层次性的产业结构,则说明产业相对地位是协调的;如果主次不分,轻重无序,则不协调。(3)产业结构的空间协调。即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1.国际比较法。即以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为参照系,将某一国家的产业结构与相同国民生产总值下的标准产业结构加以比较,偏差较大时即认为此时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这种方法只能提供一种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粗略线索。产业结构变化的国际标准(钱纳里)3.需求适应性判断法。即判断产业结构能否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而自我调节,使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实现社会生产的目的。分别计算每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收入弹性,若两者相等,则说明此产业与社会需求有充分的适应性;若每一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收入弹性均相等,则说明整个产业结构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