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教学分析:(1)教学对象:湖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教育学专业10级学生(2)学情分析:10级学生目前就读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进入由两年半的专业学习到专业师范技能培训的转型阶段,需要学习具体的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应用的技能。二、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历史课程改革的历史源流;理解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基本概念;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课标、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高中与初中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编排与采用进行具体分析,正确掌握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运用层次的要求。能力目标----采用课例研究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新课程理念对中学历史教材进行深刻思考与有效处理(如历史教材的编撰、历史教材的剪接与整合、历史素材的补充与删减、历史资源的有效利用);布置学生实践作业,在仔细阅读教材、教参与分析新课标的基础上提出教材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及进行主体性历史作业及试题的创新设计;价值观目标----理解中学教材的一标多本现象,挖掘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了解历史史实、揭示历史现象、探求历史规律、追求历史价值以培养人的普世精神与普世的人文精神。注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树立学生科学的历史观与多元文化价值理念。三、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中学历史教材的选择、设计与编排等各环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对历史教材有独立的思考、探索及处理的能力,并能进行有创造性的有效教学。四、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六、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程讨论、课程报告);课外教学实践(小组讨论、合作研究、论文撰写、主体性历史作业与创新性历史试题的征集)。七、课程讨论及课外探究1、探求新课标教材热点---“一标多本”问题;2、正确树立新课标新教材观问题;3、研究新课标教材应注意的“课程目标意识”的问题;4、研究新课标教材应注意的“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5、研究新课标教材应注意的“学术视角”的问题;6、研究教材与新课标高考的问题;7、初高中教材的案例分析(历史教材的编撰、历史教材的剪接与整合、历史素材的补充与删减、历史资源的有效利用)系列问题探讨;8、主体性历史作业的设计9、历史评价与测量的创新性研究八、教学参考书:1《历史教学论》湖南师大余柏青2《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聂幼犁4《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岳麓书社刘宗绪5《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人民出版社杨宁一6历史教育硕士丛书《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研究》黄牧航7《新课程在新课堂》岳麓书社钟红军高中历史教学实录8《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小学教师教学智慧丛书北师大出版社赵亚夫9《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全套)岳麓出版社;10《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全套)人民教育出版社;杂志:历史教学的四大刊物:《历史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历史教学》创刊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内创办最早的历史专业刊物之一,在天津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历史教学》的发行,在国内已覆盖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所有省区,国外除主要发行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外,还有欧洲、美洲、大洋州、非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刊物。《历史教学问题》华东师大历史系核心刊物《中史参》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华南师大历史系专家:聂幼犁任世江叶小兵赵亚夫黄牧航聂幼犁,汉族,1953年1月生于上海,籍贯湖南邵阳。华东师大任教,1999年晋升教授。其间,曾任华东师大三附中筹备组秘书,华东师大教育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副主任,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为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历史课程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兼任上海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考试院咨询专家、历史科目组专家、上海市教委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解读、教材审查委员、中学历史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课程改革学业评价”研究组成员等。另,受华东师大委派,任上海、浙江、江苏、湖南多所中学课程改革顾问和教师培训导师。任世江,天津古籍出版社副总编、编审,《历史教学》杂志主编,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家高中、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师用书)(岳麓版)主编,历史教学界权威人士。叶小兵,男,1953年7月出生。1978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即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至今,从事历史教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