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PAGEPAGE6加强船舶文化建设是建设一流航运企业文化的关键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企业文化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以航运为主业的中国海运集团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航运企业的目标,建设一流的企业文化就成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内在要求。船舶是航运企业最基层的单位、最活跃的细胞。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没有船舶的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落到实处。只有加大基层船舶文化建设的力度,才能把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和管理理念更好地贯彻落实到基层,适应企业管理将管理标准上移、预控关口前移、管理重心下移的需要,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赢得企业发展先机。为此,加强船舶文化建设成为了航运企业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基础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创一流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试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就如何通过打造一流的船舶文化加强一流航运企业文化建设,作一粗浅的探讨。从船舶和船员的特点看建设一流船舶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海运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国有骨干海上运输企业之一,其航运主业负责关系国计民生的石油、煤炭、金属、矿石、粮食等重点物资以及旅客运输等业务,20xx年1-7月已完成货运量1.73亿吨(年计划2.7亿吨),货物周转量2979亿吨海里,重箱量329万TEU,旅客运输165万人次,预计集团全年总收入超过700亿元,确保利润100亿元。集团拥有集装箱船、油轮、散杂货船、客轮和特种船等五大专业船队,数百艘船舶像一片片流动的国土,航行于国内各港口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点多线长,流动分散,远离管理机关,独立作战。相对陆岸而言,船上生产和生活环境比较单调,条件艰苦,生活枯燥,信息闭塞。尤其是一些二三十年船龄的老旧船,设备维修保养难度高、劳动强度大,船员容易疲劳。同时,船舶作为社会的缩影,一艘船的20多名船员分别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他们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兴趣爱好、性格特征、饮食习惯、行为方式等也各不相同。对于航运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以人为本,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船舶是航运企业效益的直接创造者,广大船员是企业的主力军。根据上述船舶、船员的特点,要充分发挥船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凝聚船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确保船舶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打造企业品牌,促进企业协调、持续发展,就必须建设一流的船舶文化。因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其导向、激励和调适功能对于企业凝聚人心、促进发展有着其他管理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船舶文化建设的几个重点加强船舶文化建设,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建设一流的安全文化是船舶安全生产的保障。大海是航运企业创造财富的通途,同时,大海又是喜怒无常的。作为高风险行业,稳定的安全局面是航运企业取得效益的前提,也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保障。船舶只有搞好安全才能驯服大海,确保生产顺利开展,其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为此,船舶必须严格执行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遵守国际公约以及国家、交通部和企业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创新安全管理手段,深入开展船舶安全文化建设活动。1.强化安全意识。态度决定一切,“安全意识要到位”是建设安全文化的基础。要从强化船员的安全意识抓起,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珍惜生命、珍惜岗位”和“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的观念,促使船员从被动的“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切实意识到安全工作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安全工作永远是航运企业的重中之重,是航运企业生存之根,发展之本。2.创新安全管理。船舶的安全工作,不能单纯就问题谈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创新思路,改变传统的“重经验、轻制度”、“重操作、轻记录”等习惯做法,在管理观念上提出“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在管理思路实现由“人管人”向“制度管人”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堵漏型”向“预控型”转变,在管理制度上由“经验管理型”向“规范管理型”转变,真正做到“管理标准上移、预控关口前移、管理重心下移”。3.抓好安全培训。对员工而言,培训是最大的福利,成长是最大的激励。安全工作的“三个关键”:安全意识要到位、操作行为要规范、技术水平要过硬,都有赖于培训工作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