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民健身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全民健身概论》课程以研究国内外全民健身理论、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内容,实施的具体途径和存在的问题,是体育教育专业的限制性选修课。(二)编写依据:依据2008年《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全民健身概论》教材编写。(三)目的任务: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使学生了解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的历史背景,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的角度全面了解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历史进程,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加深对全民健身目的意义的认识。2、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3、培养学生运用全民健身的有关理论知识分析和研究全民健身活动中的问题。(四)课程编码:20080293(五)学时数与学分:本课程34学时,2学分。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基本内容教学安排小计讲授讨论录象实验教学第一章全民健身活动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2第二章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22第三章全民健身活动的法规与制度22第四章探索学校体育改革新思路224第五章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22第六章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2226第七章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不平衡问题22第八章国民体质的现状与监测系统22第九章加快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244第十章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22第十一章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224合计2262232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全民健身活动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知识点:人的发展与全民健身活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与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第二章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知识点: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和现状;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目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思路。第三章全民健身活动的法规与制度知识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公民的法律权利;执行全民健身活动的法规与制度;“入世”与完善我国体育法规。第四章探索学校体育改革新思路知识点:学校体育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改革学校体育。第五章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知识点: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难点;镇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点;农村体育发展的趋势。第六章构建社区体育服务新体系知识点:社区体育的特点和意义;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社区体育服务的组织;构建社区体育新体系的措施。第七章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知识点: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不平衡性;全民健身活动发展区域差异的原因;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协调发展的意义和对策。第八章国民体质的现状与监测系统知识点:国民体质的现状分析;影响国民体质的因素;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作用;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国民体质建设的对策。第九章加快社会体育专门人的培养知识点: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对策。第十章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知识点: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关系;竞技体育优先与全民健身活动滞后的矛盾;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协调发展的对策;北京奥运会对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动作用。第十一章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知识点:国外大众体育兴起的原因;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文本与实践;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四、实验教学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情况调查(4学时)内容提要: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成都市主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相关情况。从技术等级结构、性别、指导类型、地区分布、年龄结构、职业状况、学历情况、经常直接从事指导工作的人数比例、指导工作场所、指导的主要体育活动项目等多个层面进行调查。每组人数5人,现场进行。基本要求:1、学生在调查前参考教师提出的调查提纲。2、在调查过程中做好详细记录。3、每组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实验目的:1、巩固和运用所学基础课程知识。2、了解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员的构成及其实际工作情况。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主要建议。考核:根据每小组调查报告完成情况,从每小组中挑选一人进行课堂报告,并展开讨论。按照报告中调查结果的详细程度、调查过程的科学性、以及文字语言是否流利等评定成绩。综合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20%。五、考核(一)考核的形式:理论考试采用闭卷考试。(二)成绩的计算:成绩评定按学习态度(包括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和理论考试综合评定。其中学习态度占10%;实验教学成绩占20%;课堂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