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开拓视野的有效方式之一。展望未来是总结文章中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解决方法的展望部分。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精彩纷呈的总结范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篇一本课程是人文系面向非中文专业大一年级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类必修公共基础课。课程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撷取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若干“点”,编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由简要的知识概要和一组文选构成。其目的是补充完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养成儒雅修养,从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辅助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工程。具体包括:1、掌握一定的文史基础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能通畅、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把握主题、辨析文路,或感受形象的能力。2、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3、领会汉文字之美、汉语言之雅、汉文学之丰富和汉语言文化之博大;了解经典的古今中外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感受到文字、文学作品传达丰富复杂世界的巨大魅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的自豪感和追求祖国语言纯洁的自信心。二、教学目标1、知识水平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文学数千年来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各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2、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2、能力培养目标1、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2、进一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对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3、培养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3、素质培养目标1、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2、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人文精神。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由文史知识和经典名篇组成。选材范围一般在专家学者公认的传统篇目中,主要有:1、先秦文史知识:希腊神话、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作品作家:荷马与史诗、圣经、柏拉图理想国、但丁与神曲、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歌德与浮士德、雨果与悲惨世界、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海明威与老人与海、奥斯特洛夫斯基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泰戈尔与飞鸟集等。建议讲读篇目:左传.隐公元年论语庄子秋水史记伯夷列传影的告别苦雨理想国蒹葭山鬼行行重行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秋兴八首长恨歌定**永遇乐水龙吟等你,在雨中世说新语惊梦刘姥姥进大观园伤逝金锁记许三观卖血记各任课老师可依据学期实际周数及学生基础适当调节,在建议篇目中选择经典讲读。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文学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用人文精神指导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2、在教学中,提倡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个性。3、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努力改革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大力调动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解、演示、讨论并重,努力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给学生提供读书报告、登台演讲的机会,将课堂学习情况与课外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价。六、课程的学识和学分本课程的周学时数为2学时,共2学分,一个学期开设。七、使用教材:大学语文席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一版八、作业练习九、考试本课程为考察课,由各任课老师在学期的考前一周自行安排。语文课程设计思路感想篇二课题:一厘米基本信息: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学情分析1.本班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是很快。2。学生能够借助工具很好的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正确的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3.学生教难理解教学目标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3、通过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2、体会小说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