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潮阳一中明光学校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文科班)试题本试题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请在答卷页上作答。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题纸上。2.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试题自行保存。第I卷(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2.对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朱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两种观点体现了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B.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歧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3.从哲学上看,右图漫画《安全知识竞赛》中的做法A.是唯心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结合B.体现了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的分歧C.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D.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歧4.在哲学史上,对于“运动"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作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这一观点①正确揭示了运动是物质世界唯一的特性②正确指出了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③看到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④只看到了运动中的量变,否认了运动中的质变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6.有西方媒体评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背景包括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中国内部的斗争等,带有政治意义及黑色、愤世嫉俗的幽默感。这表明文学创作①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是人脑脱离客观原型的主动创造③根源于社会生活和实践④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7.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8.2012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的成果上榜。我国诞生的这一重大物理成果,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引起热烈反响,被评价为中微子物理的一个里程碑。这表明A.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B.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C.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D.人们可以不断地占有真理9.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10.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贯通,快捷便利的交通促进了信息、人才、资本的流动,对沿线站点经济的提升将起到极其有力的推动作用。这说明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B.联系的客观性是可以打破的C.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1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里借来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要重视量变,积极促进质变C.要充分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D.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12.2013年1月4日,这个原本没有任何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却被许多新人解读为“爱你一生一世”。这种观点A.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B.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C.是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D.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