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赵亚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37)[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模块设计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力度之大有目共睹。首先是模块的设计,打破了以往的课程构建观念,在理论上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其次,课程理念中渗透了一些的新思维和新观念,提倡从多视角、多层面、多类型、多形式方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难度远远大于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且负担的任务更具有选拔的性质,所以除了体现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等方面的较大变化外,还有历史学科固有的难题。例如,公民教育的水平要求与升学要求、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现代化、学科内容的基础性与专业性、学习容量与课时比率、必修与选修等诸种关系的问题。总之,即使是必须牵就整体的课程改革规划,也不能不充分顾及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否则就不免要犯浅尝辄止的毛病。一、现行《课程标准》需要完善的地方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称《标准》)有几个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第一,对“基本理念”的表述过于笼统,以致人们把“模块”看作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唯一突破。此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印象是课程结构(模块)的变化。即大家的关注点仍是课程内容——“教什么内容的历史”,则很少有人关心“这样教历史”意味着什么。“以内容决定课程”的传统观念,现在变成了“以形式决定课程”,课程观念在本质则很少转变。这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大问题。无论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还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对历史学科特点和历史教育功能的解说,似乎都采取了回避的做法。在那里我们看的是《纲要》的相关内容,几乎没有多少具有学科性的“解”和“读”。只有到了“目标”和“内容”部分才具体。也就是说,“解读”只讲“流”不讲“源”。初中提到的是“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我们注意到,初中的“普及性”和高中的“选择性”勉强可以各就其位,算是有区别的地方。但不能深究,因为“普及性”既不是初中的专属,“选择性”也不是高中的专属。我们在比较《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时常常说,《教学大纲》是专门为教科书编写人员编的,并把它看作是教科书中心主义的一条依据。现在,《课程标准》除了“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经常被教研员们提及作为衡量教学难度的指标外,其他方面则几乎不发挥作用。《标准》的使用未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不争的事实。有教育管理部门的问题,有教研机制问题,有教师的传统习惯问题,难到就没有《标准》自身的问题吗。不仅有,而且不小吧!比较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相关课程文件,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们比我们说的都要充分和明白。参见赵亚夫主编的《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一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参见由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章。参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顺便说一句,此次历史课程改革推出的一个主要概念就是“主题”与“主题式构建”。但是至今却没有对这个“重要突破”,从概念上给出有意义的解释。我们对教师对“单元”的概念和处理方法是知道的,由“单元”形式到“课”的形式的转变也是明白的,现在采用“主题”形式,什么是“主题”,其组织学习内容的意义又是什么?广大的教师们说不清楚。他们通过培训只知道,这是一种不按照“严格的年代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的新方式。这显然不够。初中历史课程仍需要在两门通史上下功夫,否则任何形式的历史学习内容,都不能够满足高中的模块结构。作为课程灵魂的理念,则模糊到只有感觉的程度。比如,“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这个特点和功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依赖《标准》的话,就需要读者通过前后文去自行归纳,而且不可能捋得太清楚,因为从文字上看,其内容交代最多是教学任务。找到《标准解读》,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更难以整理。另外,这部分内容中的六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所表达的内容又是多重意思,“教育”与“教学”、“方式”与“方法”相互混合,既涉及课程的开发,又牵扯课程的实施。其中有些内容理应针对的是“课程性质”,根本不属于理念的范畴。显然,这种笼统的处理方式,使得“课程理念”,在课程实施时,既不利于教师理解和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精髓,也不利于在教学中切实贯彻整体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第二,课程设计思路,只讲了“是什么”,而没有说“为什么”。比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同样,这个“性质”也不易明白。是前面“课程性质”描述的内容吗?如果是的话,是否意味着这里提到的“四性”说,就是初中“三性”说的提高呢?至于“任务”,恐怕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