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0/11论日本社会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发展雷鸣项松摘要: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弥生时代,所以,近代以前,日本人的生活主要以农业及采摘置,生成了日本浓郁的富有杂糅特性的岛国文化。这种文这两种方式为主,农业是日本这一时期的主要产业。农耕文化的杂糅就是日本长期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模仿与吸化作为日本固有的文化传统,贯穿日本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收。日本文化在其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自弥生时代的农耕中即使到了现在农耕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及传承。除农耕文化外,近代以前的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尤其是中国文化,就不断被诸多非本土文化所渗透。从其文化的形成,历程看,日本文化对非本土文化的借鉴与吸收,促成了日隋唐文化的影响也正是对中国儒家及隋唐文化的学习与吸收,才成就了日本最初的文化基础早在年前的奈良本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大化革新前后对中国儒家文化及。1000()平安时期(),日本就先后派遣大批的隋唐文化的吸收;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民主科学文化的引710—794、794-1192使节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全方位借鉴并介与创新;1945年“二战”后,借鉴并吸收美国先进的政治吸收中国的隋唐文化,日本当时有名的奈良平城京和京都的及经济管理文化经过三次质的转型,日本文化成就了日。平安京就是分别模仿中国的隋朝洛阳都城和唐朝长安都城建本在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经济大国地位。而今,经济社会的造的。日本近代经济思想家、法学家荻生徂徕(1666—1728)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将随着国的经世济国思想就来源于中国的孔孟儒学。具体来讲,中国家间的经济交往而不断强化。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贡献::;;关键词日本社会研究文化转型历史文化第一,汉字、汉籍的传入促成了日本文字的形成,并为日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本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美国哈佛学者埃德温文章编号:1001-490X(2010)11-080-03·赖肖尔在其著作《日本人》中说:“中国是日本的古希腊与古作者:雷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罗马,日本人心里明白,他们的文字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念都来士研究生/项松,湖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北,武源于中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早在3万年前,日本本土汉,430073与中国大陆的最东部相连,距今1万年左右的地球最后一次冰河期将之与中国大陆分离。这种独特的地缘,“为旧石器时日本四面环海,其与生俱来的地理位置,生成了日本浓郁代晚期人类在两者之间的迁徙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的岛国文化,这种岛国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积极(戴国华,1984)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寻求并吸收外来文化。日本的现代文化是日本原生农耕文书写日本语言是古代日本著书交流的通行做法。日本现存最化、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近代科学民主文化的杂糅体,“杂交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公元710~784)就是利用汉字作音性”成了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杂交文化”这一概念是日本符的方法写成的,因而又称为“万叶假名”。日本奈良时期的历史学家村井康彦在其著《日本の文化》中首先提出来的。在学者吉备真备(695-775)留学中国,吸收汉字偏旁造型,创造《日本の文化》序中,村井康彦认为:“杂交文化”源于日本长期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又借鉴汉字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模仿与吸收,而且,经过对外来文化行书体,创造了日本行书“平假名”,至此,日本文字得以产生,的模仿与吸收,日本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构建出超越原文化并初见完备。1998年日本德山县出土的《论语》隶书木简,经的新的文化成果,并为己所用。日本文化在其自然的演化过日本考古学家考证即为古代日本引入的中国古代文字及中国程中,自2000年前的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公元300年),典籍。从一定意义上讲,《论语》、《千字文》等中国古代典籍是就被先进的非本土文化所渗透,从其形成历程看,日本文化对古代日本的启蒙书籍(本居宣长,1730—1801)。日本文化正非本土文化的借鉴与吸收,促成了日本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是在“古中国文明的催生下,在公元4-5世纪从野蛮状态步大化革新(公元646年)前后对中国儒家文化及隋唐文化的吸入文明时代的”。收;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民主科学文化的引介与创新;1945年第二,儒学传统及隋唐典章制度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二战”后,借鉴并吸收美国先进的管理文化。展产生深远影响。《论语》的引入,揭开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初,应神天皇年间,百济人王仁将《论语》携入日一本。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早期儒学,主要受到中国先秦儒学日本的原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