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5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5页环保局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思路明年工作总体思路。在省厅指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重点,以全面落实新《环保法》为抓手,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严把环境准入关,坚持最严格的标准,落实最严格的措施,实行最严格的监管,从严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违法行为和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探索具有无锡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进一步做好科学规划。紧扣依法治国这个主题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结合“十二五”规划的收官,完成“十三五”环保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坚守生态红线,保障生态安全,促进无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做好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推动依法行政。结合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实施《环保法》提高环保系统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开展2015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以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和医药制造行业“回头看”为内容,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太湖应急度夏期间执法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太湖主要入湖河道周边重点企业,确保太湖应急度夏期间区域流域水环境安全。二是加强与“12345”市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市信访局、市维稳办、市公安110的联动,多方面及时掌握信息,坚持来访必接、有案必查。抓好环境应急工作,加强环境风险评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应急演练,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做好减排工作。一是完成全市10蒸吨/小时以上的锅炉整治工作,确保按期达标排放。全市建成区、省级以下各类开发区内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用高污染燃料锅炉实现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热电联产机组替代或淘汰。二是积极推进苏龙、利港等电厂的超低排放工程,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工程建设。三是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力度,完善机动车排气监管平台建设,全面完成省下达的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任务,尽快形成路检能力。四是重点开展烟粉尘减排专项行动,确保烟粉尘减排达到预期目标。进一步提升水气质量。一是突出水环境整治。强化以太湖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城市黑臭河道整治,积极配合开展“河长制”管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组织开展水源地评估,确保6个集中式应用水源地稳定达标。加快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完成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推进实施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制定实施我市的补偿办法,细化分解落实责任断面,促进河道水质持续改善。二是突出大气治理。力争实现细颗粒物浓度在2013年基础上下降7%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源专项调查,基本完成大气污染源清单编制工作,初步建立大气排放清单数据库。进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机制,完善区域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进一步拓展污防领域。一是实施固废转移网上报告制审批和全流程监管计划,严格要求企业按转移网上报告流程执行,保障转移安全,减少环境风险。二是依据《XX省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申报、评估、审核工作。三是加大重金属污染物削减力度,巩固电镀行业环保整治成果,全面开展涉汞行业专项整治,完成新一轮铅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综合整治。四是规范工业企业退出场地再开发利用工作,推动焦化、格林艾普等地块的修复试点。五是督促全市6个化工园区落实整改要求,对存在较大问题的园区及园区所在地,采取约谈主要领导、区域限批等措施。六是做好全市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切实抓好我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促进农业领域污染减排,改善农村地区环境质量。进一步健全监管网络。一是“感知环境,智慧环保”环境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在今年的工作基础上,按照工作方案和实施步骤组织实施好项目的建设,规范操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计划进度抓好项目建设内容的落实,力争在2015年底完成项目建设。二是加快推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大气污染预警预报系统,开发“xx市大气污染预测预报系统”平台;在太湖xx区域建成2个水环境自动监测站,基本实现空气质量和水质区域补偿断面自动监测全覆盖。三是按照新《环保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从市、县(区)到街道(乡镇)、到村(社区)覆盖全社会的监管网络和体系。根据责任主体的不同落实环境保护的相关职能和责任,并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真正做到“谁污染,谁治理,谁失职,谁负责”,健全环境污染监管评价体系。四是以宣传好新《环保法》为主要抓手,不断扩大环境宣传教育覆盖面,引导市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广泛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充分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