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闻单元专题新闻点评就是以新闻报道为依托,对具体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或褒或贬,旗帜鲜明地点明要害即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作出评论。第一,读懂新闻。了解:①何事?②何因?(or相关背景)③突出细节④后果?⑤本质?(or社会问题)。第二,选好角度。针对新闻,抓主体、本质(透过现象到本质),准确提炼观点。新闻点评一般可以概括地表述为:某某事件怎么样,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或反映了社会中哪些方面存在的何种问题),对这类现象我们该怎么做。这里要注意,点评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什么都想评。点评的篇幅要小,目标要集中,要切中要害。第三,精当、独到,以理服人。针对新闻所报道的事件,从理和法的角度去看待。第四,艺术性。选择表述角度。请任选一个角度,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我们先来看看学生的解答:1.学子们的爱心却因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而变成了伤心。(26字)2.当今社会欺骗之风横行,人们几乎已对别人的“好意”产生抗性。(29字)3.社会的现状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迫在眉睫。(28字)4.由于猜疑,使爱心大巴成了伤心大巴,可见社会信用的缺失。(27字)首先,认真审题。1.“见解独到,是非分明”要求我们要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直接清楚,不暗示,不含蓄;2.“不超过30个字”,表达不要拖沓,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容;3.点评新闻,要求我们要注意表达得有评论的意味。学生若能明确这三点,正确率就会很高。其次,点评。抓住中心,以具体的事实材料为依托,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不能脱离或偏离材料妄加评论。观点的鲜明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1.真诚的爱心却被怀疑、猜测,世界缺少的是信任而非善良。2.爱心变伤心,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以及社会中爱心的缺失。3.社会诚信意识的缺失让爱心变成了伤心,社会呼唤诚信。(真题回归2008南京二模)请选择两个角度评价下面一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不超过40字。(4分)近一段时间,“于丹现象”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于丹在“百家讲坛”主讲的节目收视率一直很高,她的通俗化解读经典的书籍销售得异常火爆。《于丹心得》新书签售活动曾创下日签售1.5万册的纪录。与此同时,就在签售会当天,一位男士冲入会场,脱去外套,露出T恤,上面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几个大字。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一些博士生在网上联合发帖,称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甚至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依旧先看看学生组织的答案中的典型错误:1.(1)于丹通俗化解读经典受到观众的喜爱(2)一些专业人士对于丹的做法持否定态度2.(1)乖乖,1.5万册,一天就骗了那么多人,了不得!(2)脱衣?发帖?为何不拿出实力来比拼!3.(1)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2)平民的最爱,专家的批评4.(1)于丹用通俗化方式解读经典无可厚非(2)于丹一个人观点阐释经典是粗暴的、肤浅的但是解答这一道题的难度在于,新闻人物的做法本身就引起读者的争议,而且题干中还要求考生从两个角度进行点评。所以解答此题,必须能准确把握新闻材料中各方对“于丹现象”的态度,挖掘评论角度,进行点评。否则很容易出现第4种类型的错误答案。仔细阅读材料,可以发现以下评论角度:(1)从学者角度:对个性化(或“通俗化”)地解读经典肯定、持批评态度(如“心灵鸡汤”般的语言解读经典使学者生气)都可,说于丹现象的积极、消极影响都可。(2)从受众的角度:受众要理智宽容、对经典评述方式多加理解。(3)从媒体的角度: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要注意社会责任;不可迷惑、误导观众。(4)从经典解读的角度:经典解读的态度要谨慎、认真,应要避免戏说、误读甚至歪曲(或“娱乐化”);与其批驳于丹,不如真正让经典通俗化;与其大力声讨,不如提出积极意见等均可。(5)从整个事件认识的角度:人们对通俗化解读经典褒贬不一;对通俗化解读经典的评论毁誉参半。1.仔细审题,明确题干中的显性和隐性要求,不可遗漏任何一个。2.抓住核心,点评要从新闻材料的核心问题出发,不脱离或偏离材料妄加评论,注意新闻材料叙事本身角度的单一性和多样性。3.有评论的意味,语言表达简明、准确,观点鲜明,力求新颖。(课堂反馈2)2、点评下面一段新闻,要求:语句简明,见解深刻,是非分明,不超过20个字。据报道,汉语正在崛起,逐渐跃升为新强势世界语言。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国外有关专家预测,未来10年,新的“必学”语言可能是中文;到2050年,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语文将有30%至40%是华文。(课堂反馈3)点评下面一段新闻,要求:语句简明,见解深刻,是非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