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业《卫生招聘考试之卫生招聘(文员)》资格考试必背200题题库,word格式可自由下载编辑,附完整答案!内部使用海南省崖州区《卫生招聘考试之卫生招聘(文员)》资格考试必背200题完整题库及答案()第I部分单选题(100题)1.甲与乙在篮球赛中不慎发生碰撞,两人均受伤,各花去了5000元医疗费。据查,甲乙两人均无过错。请问,甲的人身损害应由谁承担?()。A:甲B:乙C:甲或乙D:甲和乙答案:D2.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民族的融合与同化,明显的表现为:A:鲜卑化趋势B:铁勒化趋势C:柔然化趋势D:匈奴化趋势答案:B3.收藏家金某向画家李某购买了一幅画,金某在对该画享有展览权的同时,还对该画享有()。A:抗辩权B:出租权C:物权D:改编权答案:B4.在我国现行民法体系中,起纲领性作用的是:A:宪法B:民法通则C:刑法D:商法答案:B5.甲是爱狗人士。一日,甲在路上偶遇一只遗失的小狗,将其带回家精心照料,并贴出启事寻找狗的主人。次日,甲忘记关门,致使小狗跑到邻居乙家,将串门的丙咬伤。不久,小狗的主人丁找到甲要求领回小狗。丙的损失应由谁承担?()。A:丙B:丁C:乙D:甲答案:B6.月食发生时:A: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B: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C:太阳在月球和地球之间D:是在新月的时候答案:B7.经常居住在中国的美国籍夫妇想收养一个中国籍儿童,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收养,应当与送养人订立书面协议B:只需经美国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即可C:需亲自向所在地的县级民政部门登记D:因其为外国人,故不能收养中国籍儿童答案:A8.在动物界,每种动物都是其他动物潜在的食物。当一种动物观察到另一种动物进入它的视野的时候,它要决定是“进攻”、“原地不动”还是“逃跑”。选择“进攻”可以使对方成为自己的食物。选择“原地不动”,可以静观时变,但也可能坐失进攻或逃跑的良机。选择“逃跑”是最为保险的策略,但如果对方不具有危险性,“逃跑”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对方是弱小的,选择“逃跑”,则会使自己失去获取食物的机会。A:动物的每个行为“决定”关系到它的生存B:动物的行为选择C:如果是食肉动物的话,它可能成为对方的食物D:动物的行为选择是本能的,它是进化的结果答案:A9.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A:地震产生的原因B:地震的次生灾害C:地震造成的危害D:地震的各种现象答案:D10.有一个仓库失窃。有甲乙丙丁四个人。甲说:我当时在外地,所以不是我偷的。乙说:是丁偷的。丙说:是乙干的,我看到他进了仓库。丁说:乙诬陷我。A:丙是小偷B:丁是小偷C:乙是小偷D:甲是小偷答案:D11.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俗语说“飞蛾投火,自取灭亡。”巴金在这里却赞美了飞蛾为追求光和热而死,一褒一贬,截然相反。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A:这是比喻的说法,比喻只要取其某种相似就能成立,因此这两种说法可以成立B:巴金的比喻有积极进取精神,是恰当的,俗话的比喻没有这种精神,是不恰当的C:这两种说法是对立的,因此只能有一个是正确的D:飞蛾扑火是昆虫的趋光性,不是有意识的行为,褒和贬都是多余的答案:A12.2010年,全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人数为:A:146.3B:114.4C:127.1D:132.6答案:B13.颜料的三原色是指:A:红黄蓝B:红黑白C:黑白黄D:红黄绿答案:A14.关于姓名,以下各项行为中不合法的是()。A:甲不随父姓赵,随奶奶姓白B:乙随扶养他长大的邻居姓燕C:丁夫妇将孩子的姓改为中外文混合D:丙为了纪念国家的援助,选择姓国答案:C15.甲外出打工,挂念家中老母,于是在乙商场购买了一部全新手机,赠与了其母亲的邻居丙,并要求每周用此手机与母亲通一次话。不料,数月后,丙用此手机打电话时,手机电池发生爆炸,将丙炸伤。丙的损失应由谁负责?()A:甲B:甲母C:丙D:乙答案:D16.诗句“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通感B:借代C:拟人D:夸张答案:C1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的内涵的是:A: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B: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C: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D: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答案:C18.某校长甲欲将一套住房以50万元出售。某报记者乙找到甲,出价40万元,甲拒绝。乙对甲说:“我有你贪污的材料,不答应我就举报你。”甲信以为真,以40万元将该房卖与乙。乙实际上并无甲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