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2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28页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茶业作为XX县区的两大特色农业产业,具有覆盖面广,关联度高,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影响大的特点。在新形势下,我县茶叶产业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加快茶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茶业经济效益,确保茶业增效、茶农增收,为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如何推进我县茶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供交流。一、基本现状1、有一定基础,也初具规模。全县茶园总面积39080亩,其中:绿茶面积33000亩,乌龙茶面积6080亩,去年茶叶总产量2426吨,总产值达8812万元,茶叶商品总值达1.2亿元。今年上半年茶叶产量856吨,比增2.4%,产值2378.8万元,比增6.2%,平均价1425元/担,比增6.3%,其中:首春茶产量396吨,平均价1900元/担,产值1504.8万元。二春茶产量460吨,平均价950元/担,产值874万元。金观音、黄观音品种青针价格创出历史最高水平,达200元/斤。全县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5000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6100亩,有机茶基地300亩。全县9个乡镇116个行政村(社区),几乎村村皆产茶,县国营茶场茶园面积1077亩,还有4个乡镇茶场,30个村级骨干茶场。近年来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全县有集中连片茶园6000多亩,茶叶初制厂100多家,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配套的社会化生产雏形。2、有一定市场,也产出品牌。目前,柘荣人开办的多种体制和形式的茶庄、茶行、茶叶代销店分布大江南北,为数众多的供销队伍走南闯北经销茶叶。近年来,在省科技厅和省茶科所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依托各种平台和资源,使我县茶叶在加工、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和市场的洗礼,目前我县通过qs认证的企业有6家,特别是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的“双芽牌”和福建东艺茶业有限公司的“彭山翠芽”双双荣获XX省获“省名牌”和“省著名商标”称号,凤里牌金观音和彭山翠芽茶分别获得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东方神韵杯乌龙茶类和绿茶类金奖。3、有一定合力,也形成共识。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着力把茶叶作为发展农业的两大特色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县乡两级有关部门也先后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茶叶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相应加大了投入,改善发展生产条件,形成了一定合力,有力地促进了茶农增收,促进了我县茶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引导我县茶业产业从原有的传统精制加工模式走向精深加工发展方向,广大农民发展茶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二、存在问题1、茶叶整体效益不高。由于经济来源多元化后,加之茶园管理水平差异大,产量高低不平衡,加上管理粗放,滥采粗制,导致低水平粗制的茶叶效益不高,许多原有茶农转而从事二、三产业,造成这些茶农无心经营茶园,有的甚至放弃管理任其荒芜。而以茶叶为的农户却因茶园面积太少太小,形不成相应规模,发展受到制约。另外,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手段、方式落后,缺乏有效市场管理,价格大起大落。2、茶叶品牌意识不强。我县海拔较高,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是个山清水秀无污染的农业县,有着得天独厚的产茶环境,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但是我县茶叶生产者、经营户创品牌意识差,造成我县有名茶没名牌的现实,缺乏真正的品牌茶叶,发挥不了品牌效益,经济附加值低。3、茶叶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我县茶园不仅规模小,而且种植、经营分散。茶叶种植一园多户或一户多块极为普遍。茶园管护水平不高,茶叶加工厂规模小,档次低,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没有真正形成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和管理企业化,茶叶产品与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不相适应,厂房设备与扩大再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茶叶难以形成规模经济。4、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龙头。目前,我县近30多个茶厂中,比较大型的茶厂只有三、四个,85%是简陋茶厂,而比较大型的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和泰茶叶等企业,也没有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带动作用有,没有真正带动群众发展、致富,距真正意义的龙头企业距离还很大,其龙头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缺乏乌龙茶加工技术。乌龙茶种植在我县刚刚起步,乌龙茶种植、加工的历史短,乌龙茶加工技术人才十分匮乏,而乌龙茶制作技术水平的高低是乌龙茶生产的成败和关键,乌龙茶加工技术缺乏就会大大影响我县乌龙茶产业的发展。6、未真正形成协作效应。乡村两级、企业、茶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短期行为,未能形成构筑利益共同体的合力。如乡村两级重税收,轻规划和扶持;企业重自身效益,轻带动茶农发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