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面解读《指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金寨回族乡中心幼儿园指南的作用首先我简单分析一下当今社会现状下面我对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单向各位家长家长做以解读。语言篇关键点会写自己名字科学篇关键点5-6岁会10以内加减社会篇关键点4会岁学体谅父母的辛劳社会篇关键点自我保护接下来我从《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样》《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自信》几个方面来对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教育指导工作做以具体讲述,希望能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样误区一:家长放权依赖学校“老师啊,我的孩子不懂事,以前我们教育的不好,现在你只管教育他,不听话就打,千万别手软!”这是不少小学乃至中学老师都听过的一句话。某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告诉记者,每当新学期伊始或是家长被请来学校时,很多家长都会委屈但“坚定”地送上这么一句让老师们哭笑不得的话。家长如此放心地将孩子送到学校并交给老师管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一家网站对抱有此种想法的家长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约73%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成长以及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而跟家长没有太大的关系;24%的家长因为工作、琐事等而无法顾及孩子;只有约3%的家长,纯粹是因为想给孩子更宽敞的发展和教育空间,而决定将管理权交给学校。淮南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是没什么想法和心理的,只有上学了、接触社会了,才需要去注意和加以引导”,这其实是不正确的。该人士表示,0-6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童在上学前就深深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养成很多习惯和思维模式,其中最大、最主要的环境便是家庭,最直接影响孩子成长以及引导孩子心理的人是父母而非别人。将孩子的心理培养以及成长关注问题推向学校和老师,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误区二:否定孩子过度施压一位语文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课程进行到“爱爸爸妈妈”的内容时,他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学生中有多少人爱自己的父母?结果显示,全班只有5个人表示自己爱父母,询问他们爱父母的原因,大多都是爸爸经常带自己去吃好吃的,妈妈平时给很多零用钱,等等。随后,这位老师又询问了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其中一个小姑娘振振有词地说:因为妈妈也不爱我!这位小女孩称,她妈妈总是对她说“早知道你这么不听话我当初就不要你了!”、“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多乖,你就不能学学人家吗?”、“你好好考试,考100分妈妈带你去吃肯德基啊!”……小姑娘很“大人”地表示,妈妈根本是不爱她的,对她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好好学习、好好考试,所以她也不爱妈妈。一位心理咨询师用最浅显易懂的道理向记者介绍道,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懂得要去教育孩子、要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是根本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和影响。生活中,90%以上的家长都会苦口婆心地劝自己的孩子:“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工作,起早贪黑的还不都是为了你?你不考上大学能对得起我们吗?你就不能比班上某某考的好吗?……”久而久之,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委屈、自责、愧疚,还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压力积淀在心中,容易形成自我否定心理。孩子们一方面会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所考的分数和成绩;另一方面,如果不能考高分,自己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他人,这样还不如“一死了之、早早解脱”。许多学生自杀的例子关键就在于这里,往往都是从小便积累起来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合理释放。这位心理咨询师表示,家长们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许多时候本以为在积极引导,其实却可能起到了反作用。许多父母总在埋怨孩子不理解他们,真实真正不理解孩子的是父母。误区三:忽视言行遗患无穷一位教育界人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孩子都是一面镜子,他所映射出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存在的问题。”某小学班主任对记者说,二年级的孩子有许多已经懂得用武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了,动不动就挥拳头,老师将其喊到办公室责问的时候,稚嫩的孩子振振有词地说,他爸爸在家平时就是这样做的。这位班主任很无奈地表示,几乎所有亲眼目睹或者亲身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暴力倾向。心理咨询师樊小燕为记者进行了分析。“孩子生下来都是一样的,饿了渴了都会哭,但为什么长到三四岁的时候就截然不同了呢?”樊小燕说,有的小孩很勤快,有的却学会了偷懒;有的很诚实,有的却总是撒谎;有的只是哭闹,有的却不时对他人进行威胁……这些其实都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灌输给孩子们的,即便有很多是无意识的,但是对于还不能够辨别是非、对错、好坏的孩子来说,他们都“照单全收”了。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是一种态度,孩子们都能牢记在心里并做出分析,如果父母不能够认真规范自己的言行,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将是一本分不清利弊的“糊涂账”。樊小燕给记者举了个形象的例子:第一天孩子做了件错事,妈妈狠狠地进行了批评,而第二天孩子又将这件事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