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世界公路发展1.概况1999年公路总里程:约2000万公里高速公路:约20万公里1999年世界前20位国家的公路和高速公路里程2.发展过程——四个阶段Ⅰ.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普及阶段改建与加铺路面Ⅱ.20世纪30~50年代——改善阶段着手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规划Ⅲ.20世纪50~80年代——高等级公路发展阶段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年份高速公路总里程1960年3万公里1970年7万公里1980年11万公里2000年20万公里Ⅳ.20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发展阶段提高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重点解决车流合理导向、运行安全及环境保护等二、我国公路发展1.发展过程三个阶段Ⅰ.50年代初——恢复阶段Ⅱ.50年代末~80年代末——大规模建设阶段Ⅲ.80年代末以来——高等级公路大发展阶段我国高速公路发展一览表高速公路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二位。随着京沈、京沪国道主干线的贯通国道主干线系统进入了联网建设阶段.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中地位提高.2000年客运量占91.3%,货运量占77.9%。从1999年至今,公路总里程增长超过10万公里,公路建设资金投入占年GDP总值近3%。2004年部分省、市、自治区交通额项目省份我国公路的发展历程2.问题与差距(1)公路密度低(2)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通道尚未形成·农村公路交通落后·西部地区路网密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6%(3)技术水平低·三级以下公路占86%,其中等外公路占13%·中级以下路面占58%,其中低级以下占1/33.发展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建立客运快速化和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年‘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全面建成,西部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两个明显改善。到年,国家重要公路干线网络建成相当规模,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到2040年,建成畅通、安全、便捷、高效的智能型公路运输系统、基本实现现代化。“五纵七横”统计表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长远计划,预计到年达到2001年的水平(2.76公里/百辆汽车)。若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1.1亿辆,则我国公路总里程应为304公里左右,需新增130万公里,每年新增约7万公里。交通部对“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进行调整:·公路总里程195万公里·新增里程28万公里(原1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3.5万公里(原2.5万公里)·路网密度20.3公里/百平方公里(原16.1)2004年目标·公路总里程188万公里·新增公路里程7万公里2004年重点解决:①继续组织实施通畅工程和通达公程;②加大对国家商品粮基地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③加强海港码头、河流渡口、渡船的建设与改造;④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改建和完善农村公路的绿化;⑤在国省干线公路实施以“消除隐患、关爱生命”为主体的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三、我国公路科技发展1.近年来的科技成果·高速公路建设成套技术·深基础大跨径桥梁和长大隧道建设技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技术·公路养护管理系统·旧桥加固成套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集装箱运输电子信息传输技术·全球卫星定位遥感技术·高速公路智能化技术2.公路科技进步与创新(1)把握世纪公路科技发展趋势和关键技术以智能运输系统(ITS)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标志。其根本目标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为社会提供最全面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对运输的需求。①发展趋势·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和环保技术·交通运输安全技术·开发新材料、新技术②关键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道路检测技术的自动化和无破损检测技术·智能运输系统技术(ITS)(2)公路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技术①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公路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如:高性能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的改性与物理加强技术,路面设计体系,路面混合料设计规范等。②快速、无损检测设备的开发研制与应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如:落锤式弯沉仪(FWD)的开发应用,地质雷达测定路面厚度。③以GIS-T和3D-CAD的开发应用为突破,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促进公路勘测设计和管理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GIS-T)具有强大的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将由二维的平面设计提高到三维立体设计(3D-CAD),并与全球定位系统(GPS)三维测量技术、航测技术和遥感地质判读技术集成。④高度重视公路环保技术·防止对景观、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降低车辆行驶引发的噪声、废气和电磁污染;·借助GIS系统进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