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业《卫生招聘考试之卫生招聘(文员)》资格考试题库,word格式可自由下载编辑,附完整答案!江苏省建邺区历年《卫生招聘考试之卫生招聘(文员)》资格考试题库【考点精练】第I部分单选题(100题)1.某单位值班人员未经领导同意,________脱岗,________没有及时发现火情,延误了扑救火灾的最佳时机。A:私自以致B:私自以至C:擅自以至D:擅自以致答案:A2.甲用自己的一套房屋抵押,向乙借款100万元,并办理了抵押登记,后甲将房屋出租给丙,债务履行期届满,甲没有偿还债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房屋租金自债务履行期届满后由乙收取B:该租赁关系不得对抗抵押权C:抵押期间,甲不得转让该房屋D: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答案:B3.下列选项中,属于无因管理的是()。A:自费将因受伤而昏迷的路人送医院救治B:将他人抛弃的病羊领回家饲养C:参加志愿者活动D:误将他人的牛当自家的饲养答案:A4.下列选项中,属于承揽合同的是()。A:甲承租乙的房屋B:甲购买乙的家具C:甲为乙运输货物D:甲委托乙加工服装答案:D5.某校长甲欲将一套住房以50万元出售。某报记者乙找到甲,出价40万元,甲拒绝。乙对甲说:“我有你贪污的材料,不答应我就举报你。”甲信以为真,以40万元将该房卖与乙。乙实际上并无甲贪污的材料。关于该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存在乘人之危的行为,属可撤销合同B:存在重大误解,属可撤销合同C:存在胁迫行为,属可撤销合同D:存在欺诈行为,属可撤销合同答案:C6.甲男与乙女结婚后,共同购买了一辆汽车和一套房子。关于甲和乙对汽车和房子的所有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汽车是共同所有,对房子是按份所有B:对汽车和房子都是按份所有C:对汽车是按份所有,对房子是共同所有D:对汽车和房子都是共同所有答案:D7.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不包括()。A:不安抗辩权B:先诉抗辩权C:先履行抗辩权D:同时履行抗辩权答案:B8.2014年,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学校19.9万所,专任教师166.3万人,在校学生数3894.7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32.0%、45.4%和30.8%。2014年,全国城市公办幼儿园有1.5万所,比2010年增长57.8%,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为67.5%,比2010年提高10.9个百分点,持续接近《纲要》目标。A:0.096B:0.133C:0.117D:0.162答案:B9.小林今年29岁,但属于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有一天,小林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向祝某购买了一辆卡车。小林买车的行为属于()。A:无效行为B:效力待定行为C:有效行为D:可撤销行为答案:C10.王某拾到李某丢失的钱包,当李某向王某讨还时,王某拒不归还,二人由此形成的债权关系是()。A: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之债B:无因管理之债C:合同之债D:不当得利之债答案:D11.甲男不幸遭遇车祸被截去右上肢,后经法院判决肇事方赔偿50万元,其中包括30万元的残疾赔偿金和残疾辅助器具费。这30万元的残疾赔偿金和残疾辅助器具费属于()的财产。A:夫妻共同财产B:甲C:家庭共同财产D:甲妻答案:B12.甲将自行车没有上锁就放在楼道内;邻居乙知道是甲的自行车,为防丢失,代为上锁。此案中乙的行为构成()。A:不当得利B:共同侵权C:违法行为D:无因管理答案:D13.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A:地震的次生灾害B:地震的各种现象C:地震造成的危害D:地震产生的原因答案:B14.下列关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说法正确的是()。A: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担任公司董事、监管和高管B: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申请专利C:未成年人所作的证言均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D: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成为公司股东答案:A15.在无权代理的情况下,第三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该代理人具有代理权的,其代理行为()。A:效力待定B:无效C:可撤销D:有效答案:D16.()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A:湘南起义B:南昌起义C:广州起义D:秋收起义答案:B17.根据资料,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2010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78.4%B: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约为97.4%C:2014年未入学学龄残疾儿童人数比2010年大幅减少,减幅超过40%D:2010年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人数约为151.8万人答案:A18.习近平主席在阐述党和国家的重要问题或者是重要讲话上经常